内容详情
幸遇春天成“花粉”
■ 陈寅阳
春雨沥沥,正逢清明。华应龙老师说,没有雨纷纷,清明时节便少些滋味。清明前一天,我和华老师漫步于细雨中的阜宁县实验小学长春路校园,樱粉柳绿,桃红松翠,衬着华老师一袭深红西服。
深红色的西服,是华老师的标配。他说,同一色系的西服他有七八件,看见这一抹深红,便是华应龙。正如提到“化错”,便是华应龙;说到“国数”,也是华应龙。一个教师,从南通的农村,走进北京的第二实验小学,其间跨度之大,让人惊叹。
前一天的晚餐中,我不揣浅陋地将自己和华老师30岁前的人生作了比较,发现惊人的相似: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师生;都是90年代的自考生,学的都是中文;都是27岁做的乡镇教育助理。最后我不无感叹地说,30岁后到今天,道不同,人生方向也大不相同。
幸遇华应龙,我不只关心他的课,也关注他这个“人”。成就今天的华应龙,基本“密码”有这几条:一是对事业的一往情深。因为这种对教育的热爱与深情,给了他源源不断探索的动力。于华老师而言,教师职业不只是为“稻粱谋”。二是对教学的心无旁骛。专注教学、专注课堂,孜孜以求,不以为苦。三是对读书的一以贯之。每天晨起读一个小时书,是华老师的习惯,大年初一也概莫能外。坚持一天、一月尚且容易,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殊为不易。
“化错”和“国数”,这两个概念其实并无深奥晦涩之处。例如华老师的“化错”,就包括: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华老师对化错课堂三个阶段的精辟概括,也是他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正像华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给我们的那样,他不轻易否定学生。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错了,不急,先容“错”,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然后峰回路转、恍然大悟,最后学生自己知道错在哪里。“国数”则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中国人的十二生肖》《阅兵之美》《半条被子》……华应龙创设的一系列数学课,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生动地写在了数学课堂上,润物无声,看似寻常中,教与学悄悄发生,教书与育人双向奔赴。
想起这样一个细节,上课前华老师一再要求,要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并且不透露教学内容,课前只和学生预热几分钟,便引入正题。他要求学生上课不要正襟危坐,老师走到哪里,眼光便要跟到哪里,可以侧身,可以转身。于是在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怕对错,知无不言,言必求真。幽默处,台上台下一片笑声;精彩处,台上台下一片掌声。教学效果在华老师的化错中,臻于化境。
这样的春天里,这样的春雨中,有幸成为“花粉”,期待这样的“花粉”越来越多,终会花香满径,花开满园。在满园如许春色中,可爱深红爱浅红。
(作者系阜宁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