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育新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不久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研艳荣获“江苏工匠”称号。十年来,她扎根一线、带徒传技、深耕科研——

匠心筑梦育新人

■本报记者 杨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王研艳倍受鼓舞,“我深感培养服务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我将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岗位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及技能传承中。”

不久前,王研艳荣获“江苏工匠”称号。十年职教生涯,她扎根一线、带徒传技、深耕科研,不断培育“大国工匠”的种子,用一颗匠心为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筑梦。

扎根一线,精益求精

2014年博士毕业后,王研艳成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一名专业教师。她满怀热忱地给自己定下了初步目标:要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门课、每一名学生。

新教师入职第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听课,学习前辈们是怎样上课的,等到开始试上,还有督导教师前来听课。“当时‘胆子大’,一堂课结束,我就主动寻求督导教师的听课指导。”王研艳告诉记者,她总会询问这堂课有没有处理得不好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争取下一次就能有进步。

一次专业课上,王研艳没有注意到与学生的互动,只让学生单独操作。督导教师指出问题后,她及时总结反思,仔细打磨课堂,尝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抬头率’高了、眼睛‘亮了’,课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王研艳深知,在加强职业学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下,教学能力是立身之本,实践技能则是发展之基。她仔细研究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路径,深入一线企业了解生产流程,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在企业期间,教师们往往还会围绕专业定位和课程建设需求,学习相关技术技能,了解产业与行业发展,提前规划课程设计,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以《电能计量》这门专业课为例,我们邀请了国网公司工程师等产业专家把关课程标准,对接电网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剖析知识点、技能点,同时融入装表接电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点。”王研艳说,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能够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锻炼实操能力,有针对性地参加技能竞赛、行业大赛等。

带着对教学和实践精益求精的精神,王研艳相继承担了10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主持开发电能计量、风力发电综合实训、供热工程、PLC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对接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连续7年教学质量考核优秀。

带徒传技,尽心尽力

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培育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人人出彩、个个发光。多年来,王研艳深耕学生匠心匠技培养,注重“以赛促教”,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

王研艳还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们上实训课的经历。课前,她为了研究一部压缩机,历经两天,把上百个零件全部拆除再重新组装了好几次。“教师不能仅仅‘会’,必须特别熟练,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和技能真正吃透、弄懂,成为‘现场工程师’。”

这股“钻劲儿”融进了她对学生的各项要求中,也逐渐内化成学生走向工匠之路的基本素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张慧阳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在王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对电能计量设备的操作越来越熟练了,一次次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调试、错误检查都促使我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扎实。”2023年,他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装表接电专业技能赛二等奖。

作为该校电气工程学院新能源工程系主任,王研艳积极肩负起团队专业建设的重任。她领衔江苏省职业教育新能源发电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研究总结技能名师的“绝招绝技”,借助技能、双创两大类赛项,通过“师徒传帮带”,建立并实践基于能力导向的“育训赛”一体化师徒传承模式。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团队内技术能手和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建设了一支专业知识水平高、技艺技能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工厂的“双师结构”能工巧匠队伍。截至目前,王研艳的团队已指导学生斩获各级各类奖项近20项,指导学生开展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近10项。

潜心科研,永葆初心

在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王研艳始终坚守初心,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她告诉记者,两年前,一位前辈曾在闲谈中透露自己的生活作息:每天早上5点至6点、晚上8点以后为自己学术时间,时长雷打不动,到单位后的时间全部属于他的岗位。这番话让她颇为触动。

科研是人才培养的引擎,是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源头,更是以智助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教书育人、带徒传技之余,王研艳亦潜心科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RDE环境下气膜与旋转爆轰波的耦合及其冷却机制研究》、江苏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射流喷管的流动控制研究》等多项课题。项目研发过程中,她还先后为南京理工大学、江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院所解决了系列技术问题。

她关心产业及学科发展方向,主持完成《中国海装中水电如东风场叶片运行评估》《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报告》等项目,拥有授权专利20余项;成功参与申报2019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先进制造业装备集群”国家项目,服务江苏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推广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带来系列生态效益。

作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王研艳看到了这一领域在“双碳”目标下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要发展新能源发电,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需要雄厚的人才支撑,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王研艳说,今后她还将持续深耕科研,用心带好学生,将这股“钻劲儿”不断传承、延续下去,努力培养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