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近年来,南京市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南京有“数”,“智”育未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杨潇
光华东街小学是南京市老城区一所小班化学校,生源多样,学情差异较大。跟随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该校将关注重点放在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支持上,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教学,引导更多孩子拔节成长。“我们着重探索‘纸笔课堂’的实施路径,在不改变学生原有答题习惯的前提下,通过后台数据精准评估各个学生的学情。”该校校长吴宁告诉记者,以学生晨晨(化名)为例,通过“纸笔课堂”,数学教师发现该生在计算、解决问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以课堂练习产生的数据生成错题库,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一对一辅导。“一段时间下来,晨晨的进步‘肉眼可见’,对数学学习也越来越有自信了。”
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南京市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步伐,以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手段,激活区域教育教学新生态,支撑引领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巧搭平台,让学习“随处可在”
“大家觉得排球训练有哪些重点难点?”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精心打造的“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平台”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打不到对方手里”“和队友配合不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发生?在琅琊路小学,课堂教学还没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就已经启动。该校自主开发的“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平台”,设置“早知道”“会安排”“能落实”“有反思”4大板块,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记录学习过程并开展学习诊断与反思。“‘小主人学习平台’记录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实现个性化成长。”琅琊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戚韵东说。
琅琊路小学依托数字平台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是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案例。“数字应该是有温度的,我们要让更多师生深切感受到数字化给教育带来的深度转变。”南京市电化教育馆馆长陈平说,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任务。
近年来,南京市以智慧校园建设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重点工作,99.4%的中小学建设成为江苏省智慧校园。以此为基础,南京市教育局积极指导各区教育部门结合发展实际,推动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区教育呈现出各美其美、齐头并进的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同时,大力支持引导各校依托自身特色优势,探索数字化赋能学校特色发展新路径,使其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支点。
以鼓楼区为例,2020年,该区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我们将2018年就建设好的‘鼓楼e学校’提档升级,与实验区建设紧密结合,系统规划‘鼓楼e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智能数字化系统支持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等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学习诊断等,实现混合式教学、家校协同教育。”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胡松说。截至目前,鼓楼区已上线“在线辅导”“在线课堂”“在线教研”“在线作业”“在线备授课”等各种数字化应用20余个,惠及全区157所中小学(幼儿园)、8000多名教师和13万名学生家长。
广建场景,促学生素养提升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小组设计的最新方案!”在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未来教室”里,学生们以学习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将思考所得展现在学习小组的大屏幕上。借助虚拟实验技术,孩子们模拟分析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找出正确连接简单电路基本元件的方法,最后进行实物连接。当灯泡被点亮,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点燃了。
“场景升级”带来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近年来,南京市持续推进“未来教室”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以教室为中心的线下智能教学环境。目前,全市已遴选15所学校为应用试点,创新建设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相结合的数字化教育“未来教室”。
“在‘未来教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营造真实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场景智能教学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发展研究部副主任汪波说,“未来课堂”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交互模式和宽松氛围中自由生长。
从场景赋能走向素养提升,需要各学校不断探索实践。自2016年起,南京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探索研究,大力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策源地”和师生“动力源”作用,将创新教育元素落于全学段、融入全学科、贯穿全过程。
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是南京市首个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研究方向的学校。近年来,该校坚持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内容,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记者近日在该校人工智能课堂上看到,五年级学生收到一份特别的“AI学习单”:围绕所学单词,以小组合作模式展开研究性学习,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学会”英语翻译。学生宋可馨课后向记者表示:“这些对我们来说既是很大的挑战,也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构建创新课程、研究创新课题,是南京市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央路小学的“拆客空间”科技教育创新实践,东山小学的“小能人”创客课程,溧水区晶桥镇云鹤小学的“竹文化主题”文化课程……特色鲜明、以素养提升为落脚点的创新课堂、创新课程和创新课题,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点亮了孩子们的科技梦想。据统计,南京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已孵化127个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类课程,其中,以信息化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基本实现学校和学段全覆盖。
截至目前,南京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在原有机器人实验室、创客空间的基础上,建成5个区域创新中心和127所创新教育基地校、14所人工智能试点学校和38所人工智能培育学校。
加快转型,助教师专业成长
近日,在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学举办的“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项目现场会上,该校教师王瑜执教科学课《运动与心率》,20分钟内就通过“人工智能课堂分析系统云端服务器”在线生成多维度课堂分析数据,其他教师随即结合数据开展现场课堂诊断和讨论研修。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卷入式”研修,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方向。
“我们从教研组确定研修主题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教师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思维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过程‘画像’。”该校副校长管景强介绍说,以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分析,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精准评价,“不仅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更为全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平台。”
南京市各中小学都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师专业研修新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研讨,建立跨区域、超时空的混合式学习研修机制。
南京市还建立包括“一把手”校长领导力培训、中层干部专项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在内的培训体系,每年累计培训骨干教师2000名,为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针对教师培训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科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南京市依托教育技术特征,结合课堂场景和学科教学规律,开展基于课堂的专题培训。“生活中的网络技术”“中小学数字科技”“教学中的技术看点”等特色课程,从日常教学场景出发,有效缓解了教师对技术学习的畏难情绪,培训效果显著提升。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从平台建设、应用场景、赋能发展、培训研究、创新教育等方面多维发力,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