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红色资源之水,浸润莘莘学子之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引红色资源之水,浸润莘莘学子之魂

编者按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对区域教改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推动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教育学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于2023年6月组织开展了2023—2024年度联合管理课题申报工作,全省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2023年9月,一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意义和价值的课题正式立项。这些课题围绕新课程改革与育人方式变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融媒体与舆论生态建设等方向,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本期开始,“苏派教育”专版以“课题研究”专题的形式,陆续展示联合管理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康泉 徐振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所谓红色资源,是在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持续积累、整合、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统称。作为革命老区,淮安的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性强等特点,这是中小学思政育人得天独厚的“活教材”。淮安市“红色乡土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积极挖掘和活化利用淮安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育人。一段时间以来,淮安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课程+环境+活动+学科”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初步形成,在资源融汇互通中,较好实现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有力推动了本区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丰富红色资源供给,

构建思政育人格局

为推进红色资源与思政育人融合,我们对淮安红色资源素材做好加工归类、筛选优化,将红色资源关键词、育人要素和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实施课程思政,积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育资源互通,建构丰富的“红色产品”,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课程支撑。

丰实红色资源,让课堂“活”起来。淮安红色资源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更是内涵丰富的精神“富矿”,深挖利用这些资源宝藏,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的殷切嘱托的自觉行动,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乡土之情,提升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和认同感,增强“四个自信”。课题组通过统计分类,全面完善了淮安红色资源数据库。经调查,淮安共有各类红色物质资源129处,著名的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新四军黄花塘军部旧址等。淮安革命先烈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如革命事迹、英雄故事、革命歌曲等也属于淮安红色资源的珍贵组成部分。

课题组积极做好校本红色课程体系建构,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守课程建设“主阵地”。我们通过梳理、筛选,将淮安红色资源打磨成一条完整的红色资源链,把一处处红色景点、一个个党史故事和一首首革命诗词镶嵌其中,成为思政育人的有效支撑。淮安各学校积极建构“培根铸魂”红色教育课程,规划凸显淮安特色的党史育人课程体系,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引领孩子们坚定爱党爱国信念。如新安小学建构出了“落实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旅传统”的三大课堂:一是开设实境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二是开设体验课堂,开展红色主题教育,让孩子们体验新安旅行团的红色传统;三是打造实践课堂,带领孩子们寻访新安旅行团活动旧址,采访健在的新安旅行团老团员。

拓展红色主题,让活动“鲜”起来。我们在教育中注重搭建主题教育新平台,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现实,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拓展育人时空。在时间上,利用建党节、国庆节等节点,组织开展“学党史,跟党走”系列主题活动,如“学党史演讲比赛”“党史知识抢答赛”“红色经典诵读”等,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触景生情,受到鼓舞感召;在空间上,利用党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阵地,依托研学活动,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淮安市目前已打造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39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6条研学线路。课题组成员引导组织学生有序参加研学,全景体验,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擦亮成长底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浸润红色文化,让校园“炫”起来。我们通过融入革命元素加强校园红色氛围营造,把革命故事和红色精神渗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挥文化浸润的功效。课题组成员积极推进所在学校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实施环境育人。如涟水红窑实验学校建立淮安革命烈士塑像主题园;北京路中学设立周恩来雕塑,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化墙;人民小学将淮安著名的革命战役做成党史长廊;周恩来红军小学以“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恩来风范”为主题进行学校红色文化布局,将伟人风范和红军精神融进校园建设中;清浦中学运用现代VR虚拟技术,通过5G+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灵动性、感染力。红色文化浸润校园,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不断润泽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组建协同育人团队,

提升红色资源开发素养

为增强淮安红色资源开发与融合的力度,课题组内引外联,常态化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健全了区域思政一体化专业研究团队。课题组成员大多为淮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团队成员不仅在平时的教科研训活动中密切联系,而且主动拓展资源团队,动员各校思政教师、德育工作者、其他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等组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我们通过课程引领、活动驱动,积极构建师生互动、多学科协同、家校社配合、线上线下同步的立德树人新格局。

利用淮安市“融学”课堂改革契机,课题组形成跨学科协同联动机制,开展淮安红色资源开发“大集体备课”活动,实现教学资源互联互通、教学经验方法互学互鉴,通过多轮教师培训,深入研讨党史融入课堂的经验、做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资源开发水平。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普遍增强,许多教师平时用心搜集、梳理淮安红色资源,做好整合归类,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积极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党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境式”带入、“沉浸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

下一步,课题组将遵循“大思政”理念,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将青少年置于红色乡土文化的教育场域,整合贯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实践、文化环境及课程资源,通过多主体协同、多资源共育等方式统筹布局红色乡土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康泉系淮安市教学研究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思政专委会常务理事,徐振伟系淮安市清江浦中学副校长;本文系“红色乡土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3AJXH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