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流课程培养新“邮”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深耕课程建设、浓厚学科文化、推进思政育人,南京邮电大学“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团队——

用一流课程培养新“邮”人

■本报通讯员 毕莹莹 见习记者 王子欣

“我一上讲台,就充满激情!”从教24年,南京邮电大学教授陈燕俐始终对教学保持热爱。不久前,她接连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正高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为南邮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一员,陈燕俐说,这些成绩与团队多年的教学积淀密不可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近年来,这支由资深教授孙力娟带领的教学团队,深耕教学沃土,用心用情书写优异的南邮育人答卷。

悉心研发,提升课程品质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南邮理工科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起源于1985年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开设的“微机原理及应用”,前身为“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自2006年学校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后更为现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教学要求不断革新,课程团队相继编写《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接口技术》《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慕课版)》等教材,获评省级精品教材、省级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为了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国内尚无32位教学配套实验设备的情况下,团队于1999年开始研制32位微型计算机教学实验装置,并编写配套的实验教程。2004年,该装置与实验教程同步投入使用,实现教学与实验内容的真正统一。除了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外,课程深入计算机系统底层,要求学生掌握微机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能力。

“我打心眼里希望每个学生都好。”自1995年起,团队教师李爱群就一心扑在这门课程上,“我们团队对课程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严’是这门课的传统,还曾被戏称为南邮‘四大名捕’之一。”该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首批江苏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

“这门课非常有趣。老师经常分享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前沿和新兴技术,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带我们上机演练,锻炼实操能力。”南邮202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朱廷峰收获颇多。

“在学院,‘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团队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培养教师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志向记者介绍说,团队建设和学院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建设有机融合,源于南邮多年来秉持的“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创新为动力”的育人文化。课程团队是南邮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在该校历届青年教师授课赛中获得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获奖数量在该校所有教学团队中位列第一。

下足功夫,备好每一堂课

面对每学年3000多名学生,如何上好这门课?15名核心成员和十几名来自其他课程团队的“外援”,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走进李爱群的办公室,一张张装订规整、纸张泛黄的手写教案整齐地堆叠在办公桌一角。李爱群告诉记者:“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将课程内容重新梳理一遍,誊写在纸上。”

备课时,陈燕俐会到图书馆翻阅所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及时补充新内容。“备‘知识’,更要备‘方式’,听相关课程,学习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的态度,这对我来说特别有用。”

除了个人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沙龙等集体备课是团队的“家常便饭”。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家共同研讨、互通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整和完善课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当时很怕老师来听课,生怕讲错一个地方。”刚走上讲台时,每每有前辈来听课,团队成员许建总会紧张,而现在他也成了前辈。通过“一堂课”来了解年轻教师对课程的熟悉度和对知识点的把握度,是该团队传帮带的缩影。团队实行传帮带梯队建设制度,每个青年教师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在南邮每学期教学测评中,该课程组的教师都名列前茅。

思政融汇,培养家国情怀

“北斗卫星导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课堂上,团队教师周宁宁向学生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龙芯”中央处理器,接着展示中国载人航天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界面。“以‘中国制造’展现国家的科研实力,培养未来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周宁宁说。

一辆动车如何与串行通信原理结合起来?许建把串行通信的数据封装格式比喻为一辆动车,动车的车头、车厢、车尾分别对应整个数据帧格式的每个部分,“这辆车开出去了,就相当于把通信的数据发出去了。”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团队还专门修订课程思政版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实践中为学生加“思政餐”。

“思政教育的融入,让我对科技强国、理想信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会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培养孩子们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南邮2020级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李泽宁即将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满怀信心。

“汇编语言真的很神奇,我们享受着汇编带来的快乐!”慕课讨论区里,学生向记者分享上课感受。2016年前后,团队开始开展研究性教学,并于2019年起逐步推广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在充分利用慕课、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团队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情分析系统,实时、准确、高效地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团队教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多样性,以适应各学科发展需求,优化课程建设和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数字化改革,推动人工智能和课程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