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心灵火花
午后的电话
■缪徐
她是苏北某中学的老师,为人随和,性格文静。18前的一个午后,她接到了他的求助电话:给孩子治病的费用没凑够,能否借我1万元钱?他是她的同事,而且是任教同一个学科的同事。考虑到这一点,加之借钱的原因特殊,她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他。
没过多久,他突然离开这座小城,去向不明,电话不通。得知这一消息,她一下子蒙了:天天见面的同事,不打招呼就走人,怎么如此不靠谱!当时,1万元钱可不是小数目,几乎是她一年的工资收入。家人怨她心太热,亲朋说她傻乎乎。
她心太热吗?没错。如果略微冷一点,她就不会那么快把钱借给他了。1万元钱“有去无回”之后,她也后悔、懊恼过:对熟人,我怎么能如此不设防呢?她还曾告诫过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后做事得谨慎。然而,时间一长,那颗冷漠了一点的心又慢慢恢复到了原来的温度,她依然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包括那些流浪乞讨的人。有人提醒她,那些伸手乞讨的人有好多是假装的。她笑笑,我总不能先甄别他们的真假,然后再给他们零钱吧。
她傻乎乎吗?一点也不。她的班主任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所带的班级,班风好、学风正、成绩优。前几年,她走上学校德育处主任的管理岗位。和班务工作相比,她的专业能力更是远近闻名:能研究、能写作、能讲座,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如今,她已是省级教学名师。
看来,爽快地把钱借给别人救急,是热心使然,善性使然,不是傻人举动。前不久的一个午后,她正在家里静心看书,突然,手机上出现了一个来自外地的号码,接听之后才知道对方是一位男士。虽然18年未曾联系,但她还是能听得出他的声音。他在电话中简要地说明了自己的近况,然后,请她通过微信好友申请。微信添加成功后,他先给她转了1万元,不久又转了5000元。第一笔钱,她接受了,那是她借给他的钱。第二笔钱,她没有接受,她觉得,能拿回当年借出的钱,已是幸运至极,不应再有其他想法。他察觉到了她的心思,一个劲儿地发催收信息:18年前的1万元钱,现在应该值好几万了,5000元只能略表一下我内心的愧歉,看在当年同事的份上,你无论如何得收下。不得已,她接受了第二笔钱。
以为一去不复返的借款回来了,她本已平静的心反而变得五味杂陈:有一种判断叫直觉,她一开始就觉得他不是那种借钱不还的人,时间证明,这种直觉没错!有一种逃避叫无奈,当初,他或许是受到了难以言表的痛、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坎儿,才做出了不辞而别的选择。也许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这1万元的债一直压在他心头,直到今天的这个午后才得以释怀。有一种情怀叫悲悯,对于生命弱者,对于无助之人,缺乏悲悯之心,世界将变成爱的荒原。心存悲悯、释放善意,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她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则两百来字的短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我在文后评论:“时隔18年的两个午后电话,串联起了一则借钱还钱的暖心故事,令人感慨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