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功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答辩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功课

■周建忠

多年来,教师一直是一个提问者、主动者、控制者,对学生提问,进而给予各种各样的鼓励与评价。而今,教师也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提问,而参加答辩,就是最重要的方式。

答辩,原来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包括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等。如今,答辩也逐步迁移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如职称晋升,如果是破格晋升或差额竞争,那必定增加一个答辩环节。此外,比较重要的申报项目,比如重大科研课题、前瞻性重大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评比等,也会预先设定答辩环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对教育人而言,我们需要申报的项目越来越多,犹如进入了“项目制时代”。各种各样的教科研项目成为当代教育人建功立业的“战术武器”,也成为竞争的新方式、展示的新平台。由此又似乎诞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申报学。鉴于项目具有限额申报、差额评审的特点,填表之外,评审中往往会增加一个关卡——答辩。因此,项目中的答辩已经成为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关键性程序,也成为许多致力于教科研的教师必须掌握的本领。它能全面反映申报者的能力、素养,甚至直接影响到申报的成败。笔者接下来就侧重围绕项目申报,揭开答辩的神秘面纱。

很多项目竞争性答辩,评审通知中只提有答辩环节,不提答辩要求。至于评委专家打分时,大部分也没有具体细致的评分标准。即使有评分标准,也比较概括笼统。比如,评分标准常会这么写:要求紧扣问题,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内容饱满,有理有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这些原则性要求,让答辩者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对号入座”。所以,答辩也是一门课,而且是教师必须认真修炼的一门功课、一项技能、一种素养。

笔者建议,答辩时,首先要亮明身份。参加项目答辩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在开头直接标明单位、姓名,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进行最有特点的概括。

其次,答辩标题要醒目具体。一是不能用过于高大上的题目,过大则空,难以驾驭;二是提炼特点,体现个性,等于先做一次广告,先声夺人;三是如果一时难以想到合适的标题,就直接说明是什么项目什么阶段的答辩汇报。

再次,答辩时的自我评价要得体。一是要低调内敛,尽量少用饱满的褒义的评语,比如标兵、榜样、丰硕等;二是将成果或实绩有序分层,由少到多,由轻到重,层层推进,逐步渲染。

最后,答辩思路要清晰流畅。一般有理性剖析式、以情动人式、情理相生式三种。情理相生式最佳,以理切入,层层推演,丝丝入扣,以情收尾。

答辩需注意用语,它既不是陈述、汇报、述职,也不是演讲,更不是聊天。

需及时“刷新”。无论是课件,还是现场陈述,答辩人都要充分准备,要比申报项目填表时的内容更新、更全、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需无比熟练。答辩前要反复打磨、多次试讲(至少5遍),请不同的人评价与指导,这样现场表现才能举重若轻,从容自如。

需全面准备。答辩前猜题是下下策,要围绕项目内容全面准备,自问自答,这样答辩时不管评委问什么问题,都能有条不紊,应对自如。

答辩时还需注意四点:一解题,顺着提问专家的“慧眼”,点明问题关键;二回答,只讲要点不展开不阐释,但一般至少要讲三点;三坦率,勇于承认不足,可以谈一些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四求教,祈请专家现场或会后指导。

答辩是思维训练逻辑自洽的一个过程。“我相信”(帕斯卡)、“我知道”(笛卡尔)、“我怀疑”(蒙田),是面对自我与世界时的三种态度,可以借鉴为答辩时的三种态度。对于“我相信的、我坚信的、我坚守的”,靠条例靠逻辑阐述;对于“我知道的、我懂得的、我熟悉的”,靠材料靠数据陈述;对于“我怀疑的、我困惑的、我烦恼的”,靠坦率靠真诚求教。

项目中的答辩是一部“连续剧”的高潮。它犹如一台京剧折子戏,是申报全过程中最精彩的时刻。自我陈述时,要有理有据,渐入佳境;回答提问时,要表情丰富,目光明澈,有张有弛,戛然而止。

作为这台大戏的主角,答辩人要着正装,注重仪表,塑造形象,展示个性,体现风格,给评委、观众,包括同行、竞争对手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产生长远的影响,一次登场亮相就能让人永远记住。

答辩还是一次内涵的提升、一次疑惑的贯通、一次生命的升华。答辩是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必须认真修炼的一门功课。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