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大学全面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激活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王一凡
连日来,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马不停蹄地行走在运河沿线,考察社情、汇聚民意,致力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研究。作为来自基层的大运河文化研究者,黄杰已在保护和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道路上耕耘了10多个春秋。他报送的2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多项智库成果还被全国政协采纳。此前,由于缺少职称评聘的核心成果,黄杰一直未能申请职称晋升。随着该校“人才评价新政”《扬州大学新型智库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从制度层面认可了智库类成果在职称评聘中的价值,黄杰获评高级职称。
黄杰的晋升是扬州大学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案例之一。近年来,该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秉持“标准精细化、方式多元化、结果赋能化”人才评价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深化教师分类多元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该考核体系也成功入选江苏省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破立结合,不拘一格“评”人才
“在求职之初我也曾面临过各种选择,但扬州大学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和良好的人才培育机制,是坚定我选择的重要原因。”扬大青年教师刘源致力于基础兽医学研究,2018年以“校青年百人”身份入职扬大兽医学院,短短3年,已通过“绿色通道”晋升为教授。
在前不久举办的扬州大学第十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刘源充满激情地向现场青年才俊分享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和感悟。他说:“感谢学校在硕博导认定、职称晋升等环节给予我们青年教师无私支持,还通过开设讲座、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等各种方式为我们提供成长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告诉记者:“为了留住更多青年才俊,我们真金白银招人才、千方百计育人才、不拘一格‘评’人才,全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近年来扬州大学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人才培养成效为核心、以岗位贡献度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
《扬州大学高层次人才柔性聘用办法(试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突出贡献奖实施办法》《扬州大学教师基本工作量标准规定》……随着一系列以师德师风、创新质量、能力及贡献为导向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诸多束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得以破除,有效营造了“靠实力说话”的人才评价生态,激发了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的活力。
重德养德,教书育人守初心
近日,在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黄瓜大棚内,扬州大学黄瓜遗传育种与栽培调优团队陈学好教授带领研究生们,开展了一场黄瓜安全越冬栽培管理技术示范活动,为当地农民送上了一份温暖的礼物。
自2010年起,陈学好带领学生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将青春播撒到基层一线,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凭借在科研实践育人方面的特殊贡献,陈学好团队入选2023年扬州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团队。
教之本在师,师之本在德。陈学好是扬州大学众多师德典范的代表。近年来,该校抓实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开展师德学习教育,定期组织“最美扬大教师”、高尚师德奖教金、“情暖校园”人物等师德典范评选,完善构建多层次的荣誉体系,不断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1月,扬州大学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主任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并出台《扬州大学师德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等,将政治立场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晋升聘任、考核管理、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不断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相结合的“六位一体”师德评价体系。
为强化师德氛围营造,学校在校园内为张謇、任中敏、冯焕文等先贤塑像,修建“思源亭”“仰师亭”及师德文化墙,打造“师德云讲堂”“教师网络工作室”等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在全校上下厚植师德示范、重德养德文化氛围。
持之以恒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塑造了扬州大学“厚德抱朴、弘道树人”的教书育人精神,还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截至目前,学校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各1个,“江苏教师年度人物”2人,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3人。
结果赋能,激发创新“源动力”
“我校学科门类齐全,仅考虑‘论文’‘项目’等单一维度无法体现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更无法充分激发广大教师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扬州大学人力资源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近年来学校不断细化岗位标准,强化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形成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多条教师发展“赛道”,有效提升了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
“这种评价机制拓宽了人才晋升的‘独木桥’,极大调动了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高功步深有感触。多年来,他坚守教书育人第一线,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等竞赛省级银奖以上10余项,并获得“金讲台奖”“本科卓越教学奖”等多项教学荣誉。凭借自身的科研教学“硬实力”,去年他晋升“教学为主型”教授。
评价“指挥棒”的改变,不仅催生了更多优秀人才,还有效引导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走进乡村、走进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结合园区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希望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安装一套农业物联网系统,可实现农田日常管理及土壤墒情、病虫草害、水肥管理等信息的可视化管控。”今年1月24日,在响水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的大屏幕前,省第十六届科技镇长团盐城乡村振兴科技镇长团成员、扬州大学青年教师刘涛与当地农业骨干们一起研讨园区智慧化板块的规划设计。目前,已初步完成“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的数字农业管理新模式方案设计。刘涛说,自己曾是一名埋头钻研的“技术控”,有了在基层的挂职经历,更坚定了以科技创新点亮乡村振兴路的决心。
近年来,扬州大学持续选派评价结果优秀、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赴基层挂职或兼职科技镇长团团员、企业副总,在岗位锻炼中磨砺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了人才评价结果与个人能力成长的“双向赋能”。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向基层授权、为人才松绑,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