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常州钟楼区坚持校家社“三维一体”联动,统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力量——
探索儿童生命成长“N次方”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没有耳朵的兔子很伤心,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呢?”在常州市钟楼区荆川小学图书馆内,六年级学生许心瑜的妈妈乔磊正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没有耳朵的兔子》。身为“荆溪妈妈故事团”的发起人,乔磊说:“我本身也是家庭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可以让家校共育更加密切,家校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也更透彻。”
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坚持以校家社“三维一体”联动为抓手,提出“认同度高、适应性强、幸福感浓”的“钟楼欣少年”培养目标,采用学校全参与、学段全覆盖、教育工作全渗透的方式推进,统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N次方”。近日,该区获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关注“家教”重点,
创新合力育人机制
“我们平常工作比较忙,都是通过短信和电话了解孩子情况,这样的亲子活动让我们能够真正接触孩子的校园生活。”常州市花园小学二年级学生孙柏源的爸爸说,他们一家在该校举行的“新父母学堂”活动暨亲子运动会中获得二等奖。该校副校长张晓萍介绍说,这次亲子活动既是“新父母学堂”的一次成果汇报,同时也是该校市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共育社群助力毅美少年成长行动”的一次展示,目的是“挖掘身边‘看得见的道德力量’,懂得拼搏的意义与合作的力量,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自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三类重大项目《新时代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立项以来,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钟楼区教育局促成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校内外协同育人的专项文件或工作方案14份,制订相关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60余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多个方向寻求突破和创新。其中,“新父母学堂:实施0—15岁全域家庭教育共育”就是子项目之一,花园小学、区幼教管理中心、钟楼实验中学、昕弘实验学校作为子项目领衔单位,带动区成员校一起进行多样化的项目探索。
近日,钟楼实验中学开设智慧父母课堂,邀请七年级学生家长走入课堂,该市妇幼保健医院心理科博士崔雪莲带来4场关于鼓励、错误、沟通等主题的讲座,通过一个个实例示范讲解家长如何倾听孩子,指导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想法、性格、行为和不完美。“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是榜样,家庭有温度。家长家教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家校共育的关键点。”该校副校长朱锋萍说。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质量整体不高、缺少系统权威的专业知识引领、家长盲目跟从普遍焦虑等家庭教育现象,我们联合教育、妇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协同开展工作。”钟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杨文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该区已成立“钟楼区家庭协同育人”工作室,组建“父母成长营”,开设家长课堂,编撰《钟楼区3—15岁家庭教育培训清单》,并配套编制家庭教育典型案例手册,拍摄小视频80个,初步形成钟楼区家庭教育梯度课程。2023年,该区开展“新父母学堂”近百次,辐射家长10余万人次。
抓住“生命”要点,
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身为心理委员,常州市冠英小学五年级学生宋思成经常逐个询问同学近期有什么烦恼,并记录下来交给心理老师。从两年前任职以来,宋思成也从中成长了许多:“大家有什么开心和难过的事都会主动和我说,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我也学会了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该校心理教师李萍表示,增设心理委员为不愿意表达的孩子提供了诉说的渠道,让学校的心理干预渗透到每一个孩子中间。
2023年底,冠英小学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该校积极联合社会和高校力量,邀请常工院心理学博士、常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心理科博士等心理学专家到校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形成“专家引领、学校设计、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共育体系。此外,该校还领衔设计研制《钟楼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手册》,辐射影响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仅仅依靠学校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已然不够。”杨文娟说。基于“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钟楼区教育局携手网信、卫健、社区、公安等部门,共同守护儿童“稳稳的幸福”。学校与社区共同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为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持续性支持,对重点关注的学生实行“一生一档,多种帮扶”。
涵涵(化名)就读于常州市新闸中学九年级,从小跟随父亲和哥哥生活,父女间极少沟通和交流。进入中学后,因长期缺失家庭关爱等,涵涵出现焦虑、记忆力减退乃至轻微自残等心理问题。学校及时干预,联合钟楼区妇幼保健医院心理科建立高危学生心理档案。德育处心理教师李妍每周与她约定“涵涵时间”,深入沟通和交谈,并介入药物治疗。“目前,孩子已可以正常参与学校教学活动。面临中考,希望她可以渡过心理难关,走向充满阳光的未来。”李妍说。
突破“双减”难点,
扩容协同育人资源
舞台中央,在音乐教师指挥下,常州市荆川小学弦乐团表演了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灯火里的中国》等一首首听众耳熟能详的乐曲。现就读于常州市清潭中学的荆小毕业生王嘉微特意回校参加了这场音乐会,她说:“我很怀念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参加的弦乐团,它让我爱上了音乐,也结识了很多朋友。”
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载体,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是钟楼区各中小学努力的方向。立足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理念,2022年3月,钟楼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将社会素质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课后服务。面向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素质教育专业培训机构及非遗传承人征集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联合审核,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白名单”,供区内中小学选用。目前,累计26所学校引入234门素质课程进入课后服务名单。
“向社会征集素质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既能提高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又能解决课后服务师资不足的问题。”钟楼区教育局副局长曹月红说,此前,钟楼区教育局向家长发放5万多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家长支持在学生课后服务中引入更多优秀社会资源。“我们将对白名单机构进行持续监督,每学期向家长和学生发放问卷,以此动态调整名单。”荆川小学副校长谢佩君告诉记者。
据悉,未来钟楼区将加大区域统筹力度,进一步扩大“协同育人”项目参与单位,设立“协同育人资源库”,并加强专业引领、顶层规划,在已有的“延时大课堂”“新父母学堂”等基础上,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行动、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钟楼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为抓手,以扎实的日常化研究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品牌建设,进一步系统架构“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持续打造“协同育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