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与孩子一起成长
——再读《傅雷家书》有感
■蔺丽燕
《傅雷家书》
傅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书中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
楼适夷先生是这样评价《傅雷家书》的:“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翻开《傅雷家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位情感炽烈、舐犊情深的父亲形象: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儿子只身出国,作为父亲,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他。作为父亲,他把对儿子的深情都化作了一行行质朴又真诚感人的文字。
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大学同桌与他父亲之间的故事。还记得那是一个上午的课间,同桌一脸喜悦地跑回教室。落座后,我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你看,我爸给我来信了!”看着他洋溢在眉宇间的喜气,那一瞬间,我突然泪湿眼眶。
有一个能给孩子写信的父亲,多好!有一段能读父亲来信的时光,多好!有一个能聆听父亲教诲哪怕是唠叨的机会,多好!有一种能向父亲表达和倾诉的方式,多好!是的,多好啊,可是我知道,此生此世,我永远也不会拥有这份美好和幸福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好多年。
如果,我们把《傅雷家书》只当做一本普通的书信集来读,我以为,这是矮化、浅化、泛化了这部经典。
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信,聊家长里短,话鸡毛蒜皮。傅雷在信中和儿子聊美学、聊书法、聊文学、聊爱情、聊理财、聊交友、聊待人接物……可以说,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跳脱了烟火凡尘,上升到了人生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层面。十多年的通信中,傅雷反复给儿子强调的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傅雷看来,做人是重中之重,是首要的。他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涵养,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一字一句地叮嘱着儿子,鼓励着儿子,也时时刻刻以高标准要求着儿子,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有浩然正气的,充满爱国热情的“人”。
和儿子谈艺术时,傅雷这样说:“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
在这些文字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位博学多识、睿智清醒的智者,是一位极富涵养、造诣精深的学者。读到这些文字时,我在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家长。有的父亲在物质条件上竭尽所能满足孩子,在精神培塑上却做了“甩手掌柜”;有的父亲对孩子只有无原则的溺爱,没有智慧的疼爱;有的父亲在外谈天说地,侃侃而谈,在家埋头刷手机,不与孩子沟通交流……
从《傅雷家书》中我慢慢明白,做父母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一个称呼。做父母,需要我们以爱为底色,用耐心与智慧,用学识与温情,用平等与尊重,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小说家金庸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有许多年轻人在读了《傅雷家书》后说“我能有这样一个父亲就好了”。其实他们也可以这样说:“我要努力成为傅雷这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