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贴板,天地广阔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小贴板,天地广阔

■胡劲草

语文是与人的生活和生命关系最密切的学科。语文学习应打破书本和课堂的限制,走向沸腾的生活,投入“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素养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经验和人文情怀。在笔者任教的南京市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五年级向阳八班教室的一隅,有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立着一面叶形绿色贴板,它是载着孩子们在知识海洋里游弋的一叶扁舟,也是同学们展现才华牧放心灵的一片草原。小小贴板犹如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鉴方塘,也是源头活水汩汩而来的绿色通道。它立于教室一隅,默默陪伴孩子们走过小学阶段,相信它会永久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

小窗口,大世界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校园向社会拓展,让孩子突破教室和校园的限制,接轨大千世界,拥抱沸腾生活。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把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刊发的《十问未来之中国》在小贴板上张贴出来:“一问: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二问: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我请学生课外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资料,看百年前的这十问有没有变成现实,学生很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如第一问,现实的情况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3000斤,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在富强、时代在进步,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时代重任。语文向生活延伸,将社会的热点及焦点问题引入,拓展了学生视野,磨砺了思维品质。

小擂台,大比武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实践表明,演讲与辩论是非常理想的途径。小贴板上,我经常提供一些思辨题供学生交流碰撞。比如“乖孩子一定是好孩子吗?”“老师出错要不要当场指出?”“《西游记》是看书好还是看电视好?”“逆境与顺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等。当然,要首先对孩子们进行演讲与辩论知识和技巧方面的指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展开论证、分析问题、辩驳观点。

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该具有主动和他人交流的习惯和出口成章动笔成文的能力。开展辩论交流活动,实际上是把“听说读写思”整合起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磨砺敏锐眼光,涵养批判精神,锻炼表达能力,而这些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课题,大研究

笔者也常常利用小贴板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小而简,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大而深的研究。201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从此又多了一张含金量很高的世界级文化名片。南京何以能从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为此,我与孩子们一起制订了“文都南京标志性IP”主题探究性学习项目:“文都南京的文化名人”“文都南京的代表作家”“文都南京的文学名著”“文都南京的名人遗迹”“文都南京的诗词歌赋”“文都南京的成语故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同学们根据兴趣和爱好结成研究小组,勾选自己喜爱的项目,分工合作,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了“行走在世界文学之都”主题实践探索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实地探究、搜集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文都南京的人文底蕴与文学成就。“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在“行走”与“阅读”中,孩子们更加了解南京、热爱南京,最终落笔为小贴板上一篇篇文采飞扬热情洋溢的“推文”,而这些“推文”集合起来又是深思躬行探索而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建设南京弘扬传统的种子也在学生们的心田悄然种下。

小情调,大情怀

每逢老师和学生的生日,国庆日、南京解放日等重大节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生活中其他重大庆典活动,我总是要求孩子们在小贴板上或绘画或写文或作诗或设计文创作品,图文并茂地庆贺、介绍、纪念。2022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总导演张艺谋在采访中说:“整个开幕式,角度从‘我’转向‘我们’……我认为最大的理念是‘我们’,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受此启发,学生们采撷了开幕式上展示的一些民族文化元素,在小贴板上进行宣传:“一朵雪花”的美丽造型象征团结一致,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结”代表吉祥如意,表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再如端午节,我在课堂上除推介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经典诗句外,还介绍了韩国人抢先一步成功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名学生在小贴板上这样留言:“闻一多先生在《祈祷》中写道:‘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谁是中国人呢?流着祖宗遗下来的血液就是中国人吗?丧失了文化传统的记忆,还算不算中国人呢?韩国人将端午祭成功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只是愤愤不平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需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然后每逢传统佳节时,比韩国人日本人更认真地开展各种节日活动,才是该有的反应和正确的姿态。”我读了后不由深受触动,这不是小情调,而是大情怀。

(作者系南京市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