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智慧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留白的智慧

■李娟娟

初次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我一直很纳闷,不明白初中教材中,为什么选这么一篇不起眼的小短文。此文只不过是苏轼记录的一个生活片段,既没有《王子猷雪夜访戴》中子猷的任诞放达、不拘形迹,写景也无甚特别之处,不过是结尾处有一聊以自慰的“闲人”,算是点睛之笔。

再次执教这篇小随笔,忽然发现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留白。他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月色入户,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如此性情之人,面对月亮,辗转难眠,于是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

常人想来,一定是去找好友倾吐内心苦水,抒发心中郁结。可在这样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苏轼在文中并未流露出半点愤懑不平之意。他只与月亮对话,描绘展示了一幅优美恬淡的月夜图景。

苏轼没有在文中写自己的苦闷,反而用这种留白提示读者:要有一颗超越苦难的心。《小窗幽记》里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对苏轼来说,留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留白,是在遭遇坎坷时,选择直面人生,保持豁达开阔,不必执着于“充实”“圆满”,偶尔抬头,仰望星空,发现人生依然连绵不断,便是美好可喜。苏轼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生。

初次被贬黄州,苏轼开垦田地,荷锄把犁,在《念奴娇》中高唱大江东去,发出了“人生如梦”的轻叹,杯酒祭江月,泛舟游赤壁,徜徉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得其乐。从此,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被贬惠州,瘴疠蛮荒之地,苏轼反而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六十多岁再贬海南,“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苏东坡却苦中作乐,研究吃生蚝,还嘱咐弟弟:“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轼每到一地,定当造福一方百姓,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得以保全;在密州带领百姓治理蝗灾,站在超然台上远眺全城,半壕春水一城花,激情满怀;在徐州,洪水袭城,他身先士卒,规劝富人回城,带领百姓抗击洪水,几过家门而不入;在海南,他开办学堂,传播文化,培养了海南第一个举人,亲尝百草制药剂,为百姓解除病痛。

苏轼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一肚子不合时宜,却深得百姓爱戴。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会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心里装下了所有的苦,展现给世人的永远是一个有趣可爱的东坡。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次人生至暗时刻,东坡都把它们看成了人生最大的财富。苏东坡六十几岁时,结束了海南岛的被贬生涯,渡海北归时,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百余年前的海南岛,除了无际大海、荒凉海岛,哪里有什么奇绝景观?可是苏东坡看到了,他看到的是自己一生的景观。他用超然和豁达,将逆境变成自己人生中的“留白”。

这样“留白”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念之间,苏轼发现,没有什么是完全悲苦的。高贵的、卑贱的,正直的、拙劣的,都会随时间逝去。

顺境坦然,逆境淡然。人生其实并不需要急于填满,留白亦是一种智慧。



Fatal error: Uncaught exception 'RedisException' with message 'OOM command not allowed when used memory > 'maxmemory'.' in /var/www/ThinkPHP/Library/Think/Session/Driver/Redis.class.php:75 Stack trace: #0 /var/www/ThinkPHP/Library/Think/Session/Driver/Redis.class.php(75): Redis->setex('f381f65e0449bd0...', 3600, '') #1 [internal function]: Think\Session\Driver\Redis->write('f381f65e0449bd0...', '') #2 {main} thrown in /var/www/ThinkPHP/Library/Think/Session/Driver/Redis.class.php on line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