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点燃幸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家校共育,点燃幸福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一分校 王智慧

图为作者分享家校共育心得

2015年7月19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朱永新老师应邀来新沂市举办新教育通识培训。带着曾经的“熟识”,我以一个“知己”的身份,激动无比地迎接朱永新老师,迎接新教育。

朱永新老师演讲结束时,校领导带着我,就这几年来“家校共育”取得的一些成果,向他作了简短汇报。没想到朱永新老师异常开心,让我们跟下午开设讲座的老师联系。

那天,我热血沸腾。我觉得自己有了方向,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为了能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多和更好的,我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主动成长。每次新教育有培训,我都积极要求参加。两年多时间,我参加江苏海门、河南、山东等地培训近十次。

如果说一次次培训为我点亮明灯,那么一次次阅读则让我有力前行。

顺着新教育的指引,我再次学习了朱永新、李镇西、孙云晓等老师的几乎所有著作;我参加新教育网师培训,选修家校共育课程,读了专业的家教书;为了领读家长,我研读数百本家庭教育专著。除了读,我还听,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都是我的听书软件。

每天早晨,我5点起床,坐在灯下读书学习;每天晚上,我11点休息,反思总结整理……几年时间,我写下了8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探索梳理出家校共育的“1236”模式(一个目标、两手抓起、三维卷入、六措并举),编辑了3本共约40万字的家校共育校本教材,还编写了《新生入学家长指导手册》,设计了《家长读书笔记》《新生家长入学通知书》。

为了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做了“改变,从阅读开始;教育,从家庭出发”的巨幅标语,立于教学楼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用近6年的实践、思考和积淀,总结出《给家长的35条建议》。学校将其做成35块展板,安装在校园围墙的栅栏上,供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了解。“35条”后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家教周刊”上。

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父母的成长需要,定制了24本家教必读书目,实施父母培训系统化。我们引导家长每学期必读两本,并召开两次读书交流会和主题培训会。

为扎实推进家长的阅读与学习,班主任会定期给学生家长“布置”阅读家教书籍的作业。每周五,我们会给家长推送好的家教文章或小视频、影视剧等,鼓励他们学习并提交学习心得。

为引导家长与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每学期结束都鼓励家长书写生命叙事。请他们回顾自己和孩子读了哪些书,有哪些收获,一家人有哪些改变,最后结集成书。我们太阳花班家长的生命叙事集《晒太阳》,受到朱永新老师的多次大会表扬。

到底家长学习了多少、成长了多少呢?我们又特别制作了《新父母成绩单》,包括家庭和谐、陪伴成长、父母阅读等共计10条,对家长予以考核。这里重点推荐孩子给父母评分的办法,让孩子向父母“要付出”,对他们进行实时监督。学年末,我们根据孩子的评分以及家长的自评、互评,选出班级十佳新父母,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我们还把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与教子方法编成剧本演给家长看,编成歌曲供他们传唱。《为爱成长》就是我们自己编写、谱曲、演唱的家长学校校歌。

家长们通过阅读家教书、参加交流会和培训会、做班级义工、参与学校亲子活动等收获了很多成长。

有这样一名妈妈,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根本无法独立阅读。我们“布置”阅读第一本家教书《朗读手册》的作业后,她跟儿子说:“宝贝,你来当妈妈的小老师,教妈妈认字,好不好?”儿子一听这话,读书的劲头就更足了。就这样,一年下来,妈妈的阅读已经完全没有障碍。她说:“王老师,我记性不好,在你还没布置下一次作业之前,我把手里这些书一遍一遍地看,最多一本书看了四五遍。现在我发现,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孩子也在教妈妈的过程中学习更积极主动,性格更自信开朗。

家长中有公司老板,也有个体商户;有的是大学文凭,也有的是小学毕业;有亲生父母,也有继父继母……无论哪个层面的父母,都在读书学习、亲子陪伴中有了了不起的进步。主动参与是他们的姿态,阅读是他们的秘密武器,交流会是他们互传能量的主阵地,陪伴是他们的第一心得,成长是他们的最大骄傲,改变是他们一家人的福气。

如今,我的家校共育经验影响了全校,辐射了整个新沂市,并逐渐走向全国。2018年,我到陕西省千阳县的启文小学支教。两个多月时间,我就把他们的家校共育工作带动了起来。

随着新沂市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活动、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先后在我市举行,我校的家校共育探索获得了全国新教育同仁的认可和赞誉。近两三年,每年都有一批批外地教育同行来我校参观、考察。本人也因此走上央视,走向全国新家庭教育文化节、全国新教育年会等不同场合分享经验,并受邀到全国各地为教师宣讲,为家长赋能。

还有什么比点燃一个人更幸福的事儿呢?何况,是一群人!

孩子的需要是我坚持的理由,家长的成长是我不懈的追求。家校共育改变了太多的教师和家长,改变了太多的孩子和家庭,更改变了我,成就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