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守住一间小小的乡村教室

■河南省武陟县育才学校 宋新菊

我如同一粒沙,平凡普通。我的家乡地处中原,位置普通;生活在小县城里,经济普通;26年坚守一间小小的教室,没有丰功伟绩,经历普通……

曾经的丑小鸭

1994年,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沁阳师范。第一节体育课上,大家交流最喜欢的4个体育项目,我却只知道体育考试的4项。同桌说她喜欢“跳木马”“引体向上”,这些名词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因为认知的贫瘠,我只能沉默。

更让我手足无措的是做课间操。没听过广播体操的音乐,我一个动作也不会,傻傻地站着。“别看考了第一名,就是个乡巴佬。” 我的“与众不同”引发了同学的议论。那一刻,我感觉我就是大家眼中的丑小鸭,第一名的成绩反倒成了我的“耻辱”。

一个人的努力

1997年,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被分配到出生的地方——一个只有两条街道的小村子。学校师生员工只有72人。看到和我一样土生土长的村娃,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有发自内心地笑过。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贫困农村的儿童应该拥有怎样的童年?几年后他们走出校门,结婚生子,集市卖菜的命运能否改变?……

我想把我见到的“世面”呈现给他们,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于是,我用我的方式讲课,坚持给他们读书,带着他们学跳舞……我不想他们走出去时也被称为“乡巴佬”。我的心里憋着一股劲,我要强大起来。我是天生喜欢当老师的人,优质课,我从乡镇的东部讲到西部;全乡第一的成绩,我们班从一年级持续到小学毕业。我被发现、被肯定、被调离,进入了初中。为了激发自己的潜能,我尝试了初中所有学科的教学。在进行多种教学尝试之后,我仍然困惑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命运的转角处

2009年,我遇见了新教育。当“儿童就是可能性”“无限相信儿童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些理念冲击我的认知时,我决定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我开始用行动守护一间小小的教室。

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淳朴民风,和“尺码相同”的父母们一起努力缔造一间可以长大的“小梅花教室”,是我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

全学科参与研发课程

“小梅花教室”的主题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是“梅文化”。语文课上的晨诵共读、美术课上的绘画欣赏、社团课上的手工制作、道法课上的案例分析……这样全息性的课程,激发了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我们努力把一株梅的美好、深刻用生活体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

梅文化启动仪式上,我们用手指画梅花,在心中种植梅花;美术课上,我们用墨水吹梅花,瞬间成就了梅艺术的美;道法课上,我们结合生活事件,叩问做法,学习梅的精神品质;周末课余,我们在T恤上手绘梅花,绘制文化衫……丰富的内容、立体的生活,我们真正做到了“艺术之美,成人之美”。梅这种生命镜像,成为教室里共同的生命密码,促进小梅花的成长蜕变。

此后的“恐龙课程”“黄河泥埙课程”同样也是以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发的。

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

我们是一群扎根在黄河之滨的乡土人。本土文化、本地资源,是研发课程的最佳抓手。“黄河”课程包括“源头文化”“书法诗词”“歌舞戏剧”“黄河建筑”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学习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我们的先人是怎样从母亲河畔诞生,并以此为源头发展起来的,他们怎样栖息劳作,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确实,课程跨度很大,要巧妙地选择课程入口。“泥埙课程”就是在这个大课程背景下进行的积极尝试。我们从黄河边挖来黄河泥,进行了两个月的玩泥生活。软软的黄河泥被驯服了。为了让这种乐器能演奏,我们需要用石膏制作泥埙的模子,做出同一个调子的泥埙。全部的泥埙制作好后,我们一起钻孔、正音、晾干、烧烤、绘制梅花标志。音乐老师为我们谱写班歌《小梅花》,我们不间断地练习吹奏。

“泥埙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到黄河滩边走一走,体验黄河水的浑浊,学一学水位的提升对河堤安全的要求,吃一吃黄河滩西瓜,玩一玩沙滩烧烤。50多个家庭、100多人的大团队游览嘉应观,研学“黄河故宫”,实地体验黄河文化,努力把身边的乡土资源利用到极致。

泥埙浑厚的音色陪伴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我们不断遥想:有一天,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泥埙吹奏《黄河颂》《梅花三弄》,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携手梅花父母共同成长

家校携手,是缔造一间完美教室必不可少的条件。每日一语、每周一信、每期两会是我们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武陟新父母阅读分站”。每周五举办讲座,半年下来,44次线上、22次线下活动,精彩纷呈。

特别难忘的是带领分站的孩子们假期共读《丑小鸭》。读着读着,我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丑小鸭”,3年的师范磨砺、12年乡间耕耘、14年新教育塑造。其间的痛楚磨砺、挣扎蜕变,一起涌上心头,我哽咽了。

共读中,梅梅的成长有目共睹。梅梅是婚前子,全家人都不喜欢她。她不愿意学习,写不好生字。当看到丑小鸭被兄弟姐妹欺负、被迫离开家时,她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所有的孩子都记在了心里,想表达对梅梅的关爱。

共读中,我们一次次叩问:“丑小鸭知道自己会成为白天鹅吗?你需要怎样努力,才能突破自我变成白天鹅呢?”梅梅也在心中叩问自己,她努力修复自己的伤痛,勇敢走出自我。

舞台剧表演时,梅梅扮演的丑小鸭眼中有光,绽放出了生命应有的光彩。共读结束时,我们给她颁发“丑小鸭奖”。她读起了富兰克林的小诗《我的自画像》——在我的努力坚持下,我终将会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带了3届“小梅花班”,小梅花的故事在全国开放周上讲了一次又一次。

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正在中国社科院读书的天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老师,今天我去了中国童书博览会做志愿者。看到《犟龟》《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阵阵感动涌上心头。当年,是您带着我们在童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得以在经典的滋养中成长,领略仅凭自己看不到的风光……收到天月的留言,我又一次流泪了。从2009年开始,我带着小梅花们启程,一路上,多少的委屈不解,多少的疲惫伤感,此刻都化为欣喜慰藉。

黄河之滨,太行脚下,小小的怀川之地,这样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和我的这群乡村孩子一天天褪去稚嫩,走向生命的完整幸福。2023年8月,我获评第七届“全人教育奖”。这是岁月给予我的额外奖赏。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用我的爱,携手每一个与我生命相遇的孩子,抵达更加温暖明亮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