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生态教育赋能师生成长
■万众
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七中”)于1965年5月建校,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秉持“生态育人、适性成长”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身心和谐、个性彰显的生态使者”的育人目标,以“生态教育”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坚持以生为本,推进人本管理,实施课程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关注师生发展,努力为师生共同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师生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发展志趣、陶冶情趣,将学校办成师生有梦、追梦、圆梦的家园。
以“生态教育”塑造管理体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认为管理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三十七中从教师、学生、制度、物质、精神等方面入手,搭建高品位文化载体,努力把教师和学生培养成高层次文化群体。
教师生态文化:团队引领,梯队发展。我们制订“生态教师”培养行动方案,明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打造“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专家型”教师梯队,使教师发展有方向、有目标;开设“青年教师素养提升研修班”,邀请省、市两级专家到校授课、引领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培训有“动能”,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生生态文化:多元发展、低进优出。学校落实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实施“‘生态学生’多元发展成才计划”,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构建科学育人模式,融合多种优质资源,为每一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推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制度生态文化: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党群建设、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德育安全、财务绩效、总务后勤等一系列制度,经由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执行。同时主动创新管理机制,设立年级领导小组,实行年级扁平化管理,近距离地了解教师思想动态、班级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落实各项教育教学措施,真正做到制度管人、制度育人、制度发展人。
物质生态文化:润物无声、滋养心灵。学校在滨湖校区重点打造了“一池”“一廊”“一墙”“一塔”“一馆”“两园”“一基地”以及教学楼、办公楼的廊道文化。廊道文化内容围绕徐州百年煤矿文化与学校历史积淀而阐发;“珍木园”“环保塔”“校史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基地”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体现了生态教育的传承性;“劲虚园”“不染池”“云木廊”“苏轼文化墙”则体现了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润泽丰厚生命,提升人生品位。
精神生态文化:凝聚人心,砥砺前行。学校精神是所有师生员工的共同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厚植向上 、笃行致远”的校训、“厚爱润心、和融共生”的校风、“厚生立责、知人善教”的教风以及“厚积薄发、精勤不怠”的学风,增强了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全校上下奋发向上的热情。
以“生态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十七中大力倡导“自主融合”“生态育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导向,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明确“内容层次化、组织网络化、形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考评制度化”育人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积极构建多层面、主体化德育网络体系,明晰阶段性德育目标。高一重“养成”,以“礼仪”“感恩”“法治”“安全”为导向;高二重“成长”,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以个性发展为驱动,以特长展示为激励,全面指导学生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高三重“成人”,以责任担当为两翼,着力开展助力学生成长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全面实施“‘生态学生’多元发展成才计划”,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权利。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选择性发展,建设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一是引入南通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和管理方式,联合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设立三十七中如东班,为学生搭建实现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立交桥;二是与江南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先后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作为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三是与徐工集团合作,整合融通课程资源,共建“徐工工程师实践中心”,开设“工程师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走高端职业技术教育之路,为创新人才培养畅通更好的成长通道;四是通过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小语种教学、艺术体育特长培养等分类对学生进行指导,为每一位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以“生态教育”深化课堂改革
三十七中积极贯彻落实徐州市教育局推进“三新四行动”和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工作要求,坚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传递生态成长的价值和理念,真正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热爱校园生活,让教师享受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学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一独四互”课堂教学范式,打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理想课堂”。同时通过“独立自读、互助学习、互换角色、互动交流、互评助推”等教学环节,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自主、合作、探究有机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校课堂生态,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建立适应课改要求的网络化、智慧化、人文化管理模式。学校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教育云资源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引进“超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立足于学校党建、校务、教学、科研、德育、资源工具等业务场景,建成党务校务管理系统、移动听评课系统、选排课系统、生涯规划系统、校园阅读系统、后勤管理服务系统等。各系统内容丰富实用,实现了学校多领域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提升了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生涯规划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专业意愿和发展愿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自我认识,形成规划意识,寻找个人兴趣爱好和知识学习之间的共振点,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作者系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