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红灯笼照亮的元宵节
■唐占海
我家过元宵节,特别重视挂灯笼。元宵美食可以不吃,烟花可以不放,但灯笼必须挂。在父亲和母亲看来,红灯笼可以在一年初始时赐予人温暖、喜庆和欢乐,更重要的是红灯笼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母亲为了节省开支,都是动手做红灯笼。元宵节的红灯笼,父亲和母亲一起做,我和哥哥在一旁边玩边帮忙。红纸、竹条、竹板、红烛、浆糊、剪刀等准备齐全,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扎红灯笼了。两个人一边说笑一边做,配合默契。“老大,去把浆糊拿过来!”“老二,把剪刀递给我!”我和哥哥乐颠颠地跑前跑后。一会儿工夫,大红灯笼做好了。虽然不算十分精致,但红艳艳的,足够喜庆。母亲心满意足地说:“元宵节晚上,咱们把红灯笼点起来,要多好看有多好看!”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元宵夜,烟花绽放,鼓乐声声,我们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母亲一脸幸福地对我们说:“元宵节一过,新一年就正式开始了。你们都说说吧,今年有啥心愿,今天说出来愿望都能实现!”母亲特别有意思,她把元宵节的灯笼当成了“许愿灯”,每年挂起灯笼之后都让我们许愿。
元宵节的红灯笼的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我们心目中,红色是吉祥之色,代表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红灯笼寄托着千家万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它点亮了元宵节,更点亮了前方的路,是光明之灯也是希望之灯。
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再加上父母的生意比较忙,他们不再扎红灯笼,而是去外面买。外面卖的红灯笼各式各样,每年母亲都会沉浸在“挑花眼”的幸福中。在她看来,元宵节这样大放异彩的节日实在是太美好了。
还有一年,母亲不知从哪里听说,元宵节的灯笼如果让教书先生点亮,家里的孩子便会学业有成。其实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古代私塾开学时,私塾先生为学生点亮红灯笼,被叫做“开灯”。“开灯”仪式很重要,点亮灯盏,寓意前途一片光明。那年元宵节,母亲请来一位教师,让她为我们“开灯”。“开灯”仪式之后,母亲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可是,那年我和哥哥的成绩并没有什么长进,后来我们也未能如母亲所愿考上大学。
不过母亲并不十分在意,因为她懂得,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不能事事达成所愿才是生活常态。每年元宵节,我们对着红灯笼虔诚许愿,很多愿望都落了空,可这有什么要紧的?第二年元宵节,我们照样虔诚许愿。怀揣美好的愿望走向未来,本身就是诗意和光明的。
元宵节又要到了,我的儿子兴奋地对我说:“奶奶又在准备红灯笼呢!”我不觉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