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如何让孩子在作业中成长
■郑渝川
《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
常生龙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常生龙《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这本书主要着眼于对中小学生作业进行研究,梳理出规范作业设计、细化作业目标、合理布局作业难度等30个原则,帮助教师找到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着力点,学会运用作业设计策略设计高效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笔者读完后受益良多、思考良多。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基本问题:作业有什么用,什么样的作业有用?
本书作者给出的解答是,作业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统筹安排时间,也就是根据作业时间合理地安排学科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轻重缓急安排时间,尤其是不要疲于完成作业,要留给自己检查和补充完善的时间。大家都很羡慕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那些被称为“学霸”的孩子,共性特征就在于能够比较好地统筹时间。
作业还能够帮助学生创造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作业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书中还谈道,作业能够促进深度理解的发生。本书作者专门建议,有些作业可以设计为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不是为了增加家长的负担,而是帮助孩子培养兴趣,比如研究自己的家谱,找寻家族演变的规律,从家族前辈的成长历程中获得启示等。
第二个问题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意识到孩子之间存在差异,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阅读习惯、理解偏差、信息转换等因素造成的差异。
因此,教师布置作业以及家长参与孩子作业的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孩子的特点。教师在作业设计、批改、讲评与辅导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体现阶梯性、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别差异、智能倾向、意志力等,有效参与。且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让孩子在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作业过程中,融入社会交往因素,加强同教师、同伴等的交流,为今后的成长搭建桥梁。
第三个问题是,要根据孩子的记忆规律、年龄特点,注重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几个要素,即间隔学习、检索学习、多样化联系、生成等。
就像《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间隔学习本身符合记忆规律,检索学习的方式可以满足学生自学的需求,且学生可以在与师生、家长沟通讨论后,检视自己的学习效果。多样化联系,指的是根据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拓展练习,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由短期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生成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重述所完成作业传递的核心观点。这些要素本身也是非常好的巩固、提升方法。
第四个问题是,要明晰孩子完成作业的目标。
让孩子疲于奔命式地完成作业是不可取的,而作业负担很轻也不意味着善待孩子。作业本身可以划分为诊断性作业、引导性作业、形成性作业、总结性作业。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根据孩子学习阶段、学习能力、既有掌握水平等特点,提出更为具体的目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或家长对作业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目的等理解到位,还需要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从而切实改善孩子完成作业的环境,提升其对于作业的认同。此外,作者还特意提醒,应当让孩子在做作业前明晰教师或家长如何检测完成作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