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落实“儿童本位”需在“实”字上下功夫
■王海英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地实施,“儿童本位”的观念已愈来愈为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同并践行。各地在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进程中,更是处处以儿童为先:环境“倾听儿童的声音”,兴趣“关注儿童的需要”,课程“审议儿童的发展”,时间、空间、材料与同伴“幼儿自主选择”……一系列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让“儿童是学习的小主人”“儿童主动学习”“儿童是小小探索家”等理念逐渐落地。然而,纵观当下研修实际,笔者不得不有两种担忧。
第一种:“口头上过于强调”。典型表现就是:如果教师在研讨现场没有先从“儿童”出发展开表述或讨论,就易被别人视为没有“儿童本位”,轻则会对其做出“提醒”,重则可能对其所在的团队产生误解,认为其仍没有转变儿童观。
诚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研讨,我们是应当强调“儿童本位”,倘若连思想上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先要从“儿童”入手,那很大程度上会有可能在教育行动中将“儿童”抛却到脑后。但我们不能以是否将“儿童本位”挂在嘴上作为判断标准。有的教师或园所在行动中其实真的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尊重儿童、如何从儿童视角去改进,但可能表述的视角是从教师、课程等方面出发的,或者仅仅是语句的主语是从教师出发的,如教师在作报告时说“我认为”“我觉得”,可能就会被人认为没有体现“儿童为先”。有时研讨会主持人还会提醒主讲教师,“你是基于对儿童哪方面的理解而这样认为的?”“你的理由是什么?”甚至主讲者一不小心就会被“研讨主持人”“中心发言人”等扣上没有“儿童本位”的帽子,认为其没有基于对儿童的观察与发现、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特点或需求而展开论述。在和一线教师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在口头上对“儿童本位”的反复强调,教师们在研讨中发言时难免会有点拘谨,乃至于恐慌,害怕一不小心“说错了”。更有教师笑谈,“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写得好”。如此一来,岂不给一线教师在行动中探索的热情泼了凉水,岂不辜负了“头脑风暴”之平等互助共同研讨的本质。因此,我们不仅仅需要口中有“儿童本位”,更需要在行动中真正落实“儿童本位”;我们既追求研讨时从“儿童本位”出发处处字斟句酌,更渴望“研行”一致“儿童为先”,但不必在字面上钻牛角尖。
第二种:“做中借名头”。典型表现就是:随着课程改革中不断推出的案例评比、观察日记交流、课程故事分享、深度案例共享等展开,一些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案例或故事时,习惯打着“儿童本位”的由头,却做着越俎代庖的事,替学生“包办”一切。
比如,不少教师习惯于这样表述案例:孩子产生了什么问题,于是,老师鼓励孩子围绕问题做了什么探究。听着似乎是从儿童出发了,可是当你再去斟酌案例的前因后果、孩子的经验逻辑、真实儿童的语言及其行为与思维,你会发现可能有许多漏洞。譬如有的问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不出来的;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明明是发散多元的,而且最简单的问题已经有同伴解决了,可教师偏偏硬从最简单的脉络开始,将其作为所有儿童的起点,以便体现故事后续延展的“深度”;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明明是“师幼讨论”发现的,为了突出“儿童本位”,教师直接说是“儿童想用什么方法尝试解决某个问题”;有的明明是孩子当下不想去做的,教师偏穷追不舍,还美其名曰“孩子想画下来”,其实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展示中“有孩子的轨迹”……诸如此类借“儿童本位”的名头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犹如“皇帝的新装”一般,长此以往易给一线教师带来误导,认为不管怎么做,我们只要说是儿童想的、儿童发现的、儿童要这样去做的就可以了,而不去真正关注儿童当下的需求与目标适宜性,实际上将“儿童本位”束之高阁。
事实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最需要的是“真实的儿童”“真实的现场”“真实的声音”,“儿童本位”不该走向有失偏颇的任何一个极端。
笔者曾和几位一线教师研讨,有位年轻教师提到“孩子不愿与不会”的话题,其他教师也呼应道,的确存在孩子时常会说“不”这样一种现象。对此,一些老教师急于用“游戏精神”的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如解决“孩子不愿”的问题,他们采取“鼓励”“同伴互助”“情境引导”等策略;解决“孩子不会”的问题,他们用关注幼儿当下已有经验及兴趣、简化任务难度、提供材料支持、隐性介入、引导幼儿观察等方法。而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能不能尊重孩子当下的“不愿”与“不会”,让孩子选择属于他的“愿意”和属于他的“能够”,再基于此引导孩子开展更高水平的游戏,进行适宜的持续学习并获得经验。同时,笔者也不断反问自己,如果在正式研讨现场,这样的话题出现后,会不会被“嘲笑”,会不会被认为没有关注和观察孩子,甚至会不会由此导致别人认为我们幼儿园理念亟待更新,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园所“儿童本位”的践行水平严重不足。
藉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告诫自己,要落实“儿童本位”离不开“真实”二字。而落实好“儿童本位”,也需要“教师本位”,需要教师发出“真实的声音”,做出“真实的行动”,关注“真实的现场”,开展“真实的互动”,方可获得“真实的效果”。
(作者系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