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承续薪火的精神家园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建一座承续薪火的精神家园

■河南省开封贞元学校 张春燕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一座承续薪火的精神家园”是刻在河南省开封贞元学校的醒目文字。

前半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使命的体现,后半句针对贞元学校,表达的是贞元学校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在这里,孩子们的根脉不断向下,扎进民族精神的土壤,然后向上开枝散叶,最终以挺立的中国人形象与世界互动,成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那么,这样的愿景如何实现呢?

聆听大地的声音——

打开儿童心灵时间

儿童的认知规律决定,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需要运用多感官来探索世界。所以,多学科融合,打开孩子心灵,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大地,是走向未来精确认知的第一步。

科学教师带孩子们种蘑菇,孩子们伴着蘑菇的成长,写观察笔记、诗歌故事。最后,在我们把蘑菇变成一道菜的时候,孩子们的心情很复杂——想吃,又舍不得。我们的昊昊哭完之后吃掉了它,然后说:“以后我要好好吃饭。”

科学课养殖的波特虾死了,孩子带着敬意将其制作成标本。小仓鼠芝麻去世之后,全班一起为它举行庄严的埋葬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汩汩流出。他们写植物动物,写身边朋友,写风写雨写星星,哪怕只是看到一片生病的树叶,也能吟诵出诗。

到了中年级,我们以原创的二十四节气歌为线索,开启为期一整年的“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古典诗词、节气节日、文化传统之旅”。我们从先前的童话世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时空,将课程搬到户外,以学科整合的方式,“沉浸式”完成。

整整一年,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串起了150首古典诗词,孩子们人均写了300多篇诗歌、歌词、诗评、节气笔记等,字数也从最初的几行到后来的上千。

是的,这是我们共同栖居的大地,是生长麦子青菜的大地,也是埋藏唐诗宋词的大地,是哺育我们肉体的大地,也是滋养我们精神的大地。

聆听社会的声音——

落实课堂思辨的成果

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思维水平有了新的发展,渐渐由以自我为中心、整体感知世界,转向可以在思辨的基础上主动关照周围世界。这时候,引导孩子们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砥砺思维,发展自我,便是教育的核心。

不过,“社会”是什么?不是校园之外的世界才是“社会”,组建团队,与他人互动,都是在进行社会化交往。如果只是打开校门,链接各种资源去“行走”,或许在“打开视野”上发挥了作用,但思维的真正深入,需要更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孩子们需要在课堂,以问题和对话的方式,完成思维的建构,然后再在社会化互动中,行其所知。

比如八年级学习语文教材的“新闻”单元时,我们设定了涵盖课程标准“一核四层四翼”的三维目标(下图)。

之后的表现性任务,便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化身贞元记者,采写体现贞元价值观的故事。孩子们兴致勃勃,聚焦实际问题,采写了一系列校园故事。

看上去,这些活动都没有离开校园这个物理空间,但却实实在在地触及社会化实践活动的实质。当拥有真的洞察力后,即使在最卑微的小人物身上,在每天经过的黄泥路上,也能发现真正的光辉和价值。

当然,我们也在积极创造走出校园的机会。

孩子们四年级时,我们创作并演出了童话剧《回家》。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寻找真正的自己的故事。如每次出演童话剧一样,我们先在课堂思辨中完成对故事的理解,然后联系北京的独立剧场,公演三场。

这样的商业行为,让孩子们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票房。我们希望孩子们明白,个人价值可以也应该和社会价值连接在一起——当你沉浸自己喜欢的领域,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时,就可以在惠及社会的同时,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如此,再次回到课堂,孩子们便更加体会到,学科知识的价值,不是只能和外在的考试、评价对应,而是指向真正的素养能力。这样的素养和能力,在自我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展现。

聆听天空的声音——

追问生命存在的价值

随着生命的成长、理性思维的成熟,我们必然要面临的是对价值的追问,也就是康德所说“头顶的星空”。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理性,到底可以用来做什么。

所以,我们引入中西经典,以问题的方式,把那些曾经照亮历史天空的先贤圣哲请进课堂——通过《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体会魏晋名士的精神风骨;选择《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以课堂思辨的方式,揭示孔子如何从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历程;在孩子们对儒家精神有了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又引入发展儒家精神的《孟子》,儒家集大成者王阳明和他的《传习录》。

清明假期,我们去曲阜拜谒孔庙。沐着沂水的春风,我们有了和普通游客不同的感受。

我们又去王潮歌导演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潮歌导演用“麦子”致敬大河之南的这片土地,而江子校长在旅程之后,写下《麦子》诗歌,引导“穿越”了儒家大课程的孩子们,用文化的“麦子”,串起诞生于中原的华夏文明的前世今生。

总之,这样的课程,不是仅仅“知识”的传输,更是拆除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让孩子直面时代与生命,聆听来自天空的声音——仿佛先贤与我们一起,围坐在那堆自远古燃烧至今的由人类智慧点燃的篝火旁,思考时代难题的解决方案。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建造一座师生得以栖居其中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家园,不断拆除围墙,让那些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孩子与世界交互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打开心灵、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强大力量。最终,孩子应该有能力活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