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课程形态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创新课程形态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南京市第一中学 朱焱

图为该校学生在做实验

南京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发源于1907年的“崇文学堂”。100多年来,它以敏锐的进取之志、诚朴的实验之真、仁爱的教育之心投身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并始终立奔涌潮头、领风气之先。“守正”和“创新”是这所百年老校发展之路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办出高品质学校最好的方法论。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校围绕育人方式变革,集中思考三个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

问题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的责任在哪里?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独特价值,基础教育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健康完整地成长、生机勃勃地脱颖而出提供肥沃的土壤。这个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和任务是面向人人、搭建平台、激发潜能、甄选识别。

问题二: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普通高中)面临的难点在哪里?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有很多关键点需要梳理。如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在现实中,“三准备”存在狭义化、简单化的倾向,即只为高考作准备。如何在兼顾高考的前提下,为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对个性化的课程安排,对学校是很大的考验。基础教育有个说法,叫“戴着镣铐跳舞”,我们把“镣铐”当作一个中性词,它既是必要的规则和秩序,也是现实发展水平下已有的格局,考验的是学校领导者如何统筹时代需求、育人目标、社会环境、学校基础来小心求证、大胆开拓。

问题三: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的突破口在哪里?南京一中把突破口放在课程和活动上,即尽最大力量为学生建设和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新型学习空间等,而这些所指向的落脚点都在“育人方式的变革”。

院士1课堂——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丰沃土壤

在南京一中的校园里,每月都有院士科学家来校与学生交流分享,这是我们精心打造的“院士1课堂”,也是“面向人人”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尝试。截至目前,“院士1课堂”已经开设了30期,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院士、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孙泽洲、“悟空号”首席科学家常进院士等30位科学家相继开讲,数万人次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在动议和设计“院士1课堂”时,我们就致力于做一个开放的课堂,为“1”赋予了“100”“e”“溢”“易”等多重含义:“100”是指计划邀请100名院士科学家为学生开设100节讲堂;“e”是指课程空间的延展,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校内校外同步参与,扩大高质量课程的受益面;“溢”是指以“院士1课堂”课程为起点,打造更多指向学生创新创造素养和能力的品牌课程,形成科学教育品牌课程群;“易”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意象,即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学习科学家精神,并将该课程作为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资源,加强对学生立志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引导。

“院士1课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座,而是一个“生态圈”特征明显的育人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师资上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每一位科学家都受聘为学校的“崇文导师”,实现班级管理的双导师制;二是课程思政理念与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整体融入,科学家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献身科研、立志报国的奋斗史,每一位科学家的前沿研究领域都是学生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小课堂点燃青少年科学大梦想;三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拓展,“院士1课堂”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

江苏少年工程院——

新型学习方式的试验平台

“江苏少年工程院”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与南京一中共建,致力于培育实践创新的工程师文化,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和创新潜质的培育。该平台以项目制运行为主,面向全省中学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由科学家、工程师、研究生等带领学生参加讲座、科技研学、项目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等,引导学生在现场参访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志趣、启迪创新。同时,建立“小院士”成果评价机制,在2年时间内获得18学时的学分、完成3个科学学习或研究任务并通过院士评审团答辩的学生,可获得江苏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称号。目前,已有来自全省的近百名“小院士”种子参加“崇文少年科学行”活动。这是以南京一中为基地、聚力拔尖创新人才发现识别和早期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开展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的重要依托,融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

数理人才实验项目——

双高协同贯通培养的育人模式

数理人才实验项目是南京市在高中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指导,南京一中和同城另一所高中学校共同实施。数理班单独编班,为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有较高天赋的学生提供专门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2023年,南京一中还被列为全国18所“丘成桐少年班”学校之一。该项目是高校、高中合作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育人模式的实验,师资力量配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规划、课程体系建构、学习方式创新、评价机制和学生指导等,都由高中学校与高校进行贯通式的整体探索。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功立项;《普通高中厚植科学精神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入选江苏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学校成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的实验校之一;相关育人改革实践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成果,共同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思考和实践。

就这样,我们打开校门,汇聚资源,用心用情推动教育变革,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地、现实地融入每一个阶段的办学规划,融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共创的学校生活,努力办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教育,努力培育更多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