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域、全周期、全环节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场域、全周期、全环节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

■ 姜绚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个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其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但不同于智育通过课堂和教学等固定范式习得,道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内生性等特征,蕴含着“知、情、意、行”互为影响的复杂机制,也是一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场域中形塑的具象过程。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需要全场域、全周期、全环节统筹谋划,以系统思维实现德育目标、内容和手段等内在统一和协同。

家校社协力,全场域德育协同

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道德养成和实践过程中,家庭教育相较于其他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性、关键性和持续性特征。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要从家风涵养、家长示范、家庭教养等方面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尤其需家长以身作则,以自身对道德准则的严格遵守来引领孩子自然自发地尊崇美德。教师要指导家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中华传统美德,创造道德养成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涵育孩子人之为“人”的家庭德育底色。

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学校是道德认知、内化和发展的主渠道,也是青少年德育实践的主阵地。学校要在家庭德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所遵守道德背后的道理,把学生培养成“懂道德”的人,为自己坚守道德找到合理理由,形成价值认同,这样才能享受因遵守道德规范而获得的精神愉悦。学校要紧扣未成年人成长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各种课堂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帮学生丰富道德体验,激发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认知,培育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行为。

以社会德育为平台。任何个体的成长,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教育也是面向社会而展开的。要积极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好风气,规范网络空间内容,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从公共性视域审视道德教育,在社会环境、文化与实践层面,引领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同时开展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引导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动中,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中小学一体化,全周期德育衔接

统筹做好高质量一体化建设。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是连续性、阶段性有机统一的整体,德育工作作为贯穿青少年成长全周期的系统化工程,要在大德育、大思政的视域下,从衔接目标、内涵、思路、内容、机制、效果等方面,进行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设计。要坚持“聚焦学段衔接、强化学校主体、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同协作”的原则,在内容上突出学段纵向衔接,在教育方法和课程资源支持上突出横向协同,在育人策略上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最终实现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协同的德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学校要积极发挥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点带面、分层分类,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协同合作,注重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德育教学一体化建设。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精准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充分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

积极构建一体化工作大格局。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探索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综合治理和评价反馈体制机制,推动德育工作层层深入、有机衔接、螺旋上升,最终实现目标一致性、学段递进性、方法精准性、模式多元性、评价发展性的大中小学德育全周期贯通大格局。

前中后课堂互动,全环节德育融通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青少年德育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在青少年阶段,不应仅以掌握德育理论知识为重点,更不能忽视德育课程的价值和主渠道作用。学校应通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知识讲授,提升学生德育认知和体验。教师应摒弃应试思维,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尽量多采取情境化、体验式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德育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创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小学课程普遍具有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各学科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知识性而弱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即教育性。德育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之外的所有学科,都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掘学科知识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学科课程育人功能。找准课程思政结合点,有机融入,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引导,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重情境设计实践养成。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身心是否真正投入,是否与道德认知对象、外部环境产生互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身心一体、知行合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在课堂内外的具体情境和实践中推动德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设诸如德育实物、语言叙述、音乐视频等多样态的德育情境以唤起学生的道德体验。此外,学校德育应当从生活实际场景出发,将现实社会生活经历作为德育起点,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设计德育项目化学习任务,以“做中学”为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德育认知的环节,促成身体与道德认知对象、情境的融合互动。

(作者系扬州市汶河小学教师,扬州市广陵区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