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赣榆答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写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赣榆答卷”

■本报记者 邵林 孙陆培 汪舒蕾 通讯员 李永尚

“以前孩子还没入学时,我们嫌家门口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想给孩子送到城里。这两年,发现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各方面都不比城里差,就直接入学了。”这学期,家住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徐山官庄村的徐邵博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家附近的徐山中学就近入学。

农村的中小学生上学不用再“舍近求远”,城区学校也迎来了“迭代启航”……近年来,赣榆区加强教育人口流动动态监测、科学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统一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促进学校提质增效,教育品质持续升级,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不断缩小,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好教师越来越多。

优先思维答好教育“民生卷”

新建7所学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1.6万个,在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的同时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一直以来,赣榆区树牢“教育走在前”的思想,始终把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和建设教育强区作为“头号民生工程”。

赣榆区政府副区长周霞告诉记者,随着全国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更多目光投向“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高质量”,为此,该区成立由区委领导担任组长,区各机关部门、各镇为成员单位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教育一线,问计、问需、问诉求,护学、护校、护发展,向义务教育“最低处”“困难处”持续发力。

“与基本均衡相比,优质均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赣榆区教育局局长居潘娣说,为此,该区坚持教育经费优先投入、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教育难题优先解决的部署安排,如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按照超省定基准定额的20%以上拨付,即小学865元、初中1225元/生/年。

从“六有”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到“两类学校”改造提升工程,赣榆区聚焦缺什么补什么,让高品质教育“遍地开花”。目前,按照全区所有完小、教学点“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足、师资力量一样强、教学质量一样高”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创成“优美村小”74所。

“学校建有教师宿舍18间,全部按照‘有内部卫生间、有空调、有热水器、有有线电视、有网络、有防盗门’六有标准配置,同时建好教师食堂。”徐山中心小学校长王绪才告诉记者,作为一所偏远乡村小学,政府在发放乡村补贴的基础上,每月再增加100元的偏远乡村学校教师补助,并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交流向乡村学校延伸。

据悉,赣榆区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城区扩容、城郊布点、乡镇配套、村社缩面”的思路编制《赣榆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并先后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赣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刻勾勒出赣榆义务教育“奔赴”优质均衡的线路图。

优质统筹共建教学“强磁场”

“没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的优质均衡是不完整的。”居潘娣表示,农村孩子往城里“挤”,城里孩子往好校、好班“挤”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教育难点。长期以来,赣榆区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精准配置。赣榆区教育局通过项目化开展“双导师制”联盟共建,成立13组联盟校,联盟校主动“捆绑抱团”,以任务驱动为发力点,让校与校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

“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做到真探究、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基本活动经验?”……赣榆区黑林镇大树小学骨干教师庄侠告诉记者,通过定期参加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主动参与教学研训,农村学校教师校本研训不再“寂寞”,教学的“磁场”也更强了。

“建校之初,我们是黑林中心小学联盟校,教师成长依托中心校,现在,我们的教师也成了其他联盟校教师的‘靠山’。”大树小学副校长王兵介绍说,通过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等形式,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借势发力、“水涨船高”。

为了给教师个体专业提升提供体制保障,赣榆区教育局师资科科长朱正斌告诉记者,从“十二五”开始,区内相继实施“311”“411”“511”名教师培养工程,并持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五年行动。目前,赣榆区级以上骨干教师2328人,各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分别为1.47人、1.75人。

教研工作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赣榆区教研室牵头,将全区39所中心小学、29所中学,按照“城区+片区”的模式,分别成立6个“教学研究共同体”,城乡学校覆盖率达100%。同时,组建15个区级学科名师工作室,实现区域范围内学科全覆盖。

海头中心小学校长卢华伟告诉记者,“以前,城乡学校教育水平有差距,大家都想上好学校、好班级;现在,由区教育局统筹师资配置和教学管理,学生无论在哪就读,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拓宽学生“成才路”

“我非常喜欢班里的大屏幕,通过网络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还有城里的同学和我们一起上课。”在塔山中心小学,互联网课堂深受孩子们喜爱。多功能的智慧黑板、多彩的社团实践、多元的教学方式……近年来,赣榆区坚持优化基础配置,教育投入稳步增加,为拓宽学生成长道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资源智慧化是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均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创建工作,赣榆区均衡配置城乡一体化的数字设施设备,教育装备全面实现Ⅱ类升Ⅰ类标准。“数字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抓手。”黑林中心小学青年教师杨雨蒙说。

农村学校喜换新颜,城区学校也迎来了新面貌。2023年秋季,和安小学选青校区投入使用,这个崭新的校园拥有科学实验、信息电脑、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20个专用教室,更有录播教室、报告厅等多个功能室,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活动需求。“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能拿出这样体量的土地办学,足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安小学校长梁培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赣榆区做到城乡学校建设同标、资源配置同标。全区中小学教室实现空调及智能护眼灯全覆盖,中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网络多媒体教室均达省定评估标准。

据介绍,为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每一个”,赣榆区严格落实“公民同招”“零择校”“零借读”政策,适龄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率均达到100%。赣榆区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于2023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孤困儿童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爱心家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任务,既要注重提高‘均衡’水平,又要突出强调‘优质’成效。目前全区已接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现场评估验收,下一步将倾力打造‘学在赣榆’教育新高地,实现‘更加公平’与‘更高质量’的有机统一。”居潘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