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办更有格局的优质教育”为目标,有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江阴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欣

巧思制衣裳、巧手织经纬、巧法染古韵……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的综合活动室内,孩子们利用纺织机器,发挥奇思妙想,亲手编织出一件件纹路精美的布艺作品。根植于有着“江南布码头”美誉的周庄镇,“纺织”主题的校本课程深受该校学生喜爱。周庄实小校长钱丽霞说:“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纺织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工匠精神,还强化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江阴市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校园内涵建设等举措,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江阴市教育局副局长邹凤翔表示:“江阴坚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多维度、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更有格局的义务教育,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集团办学,

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绘制新蓝图

回忆起初次到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的场景,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费玉新仍记忆犹新,“在调研中,我发现该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都急需转变,于是便计划着借助集团化办学的‘快车’推广南菁经验,为地处乡镇的成员校带去实际改变。”如今,长泾二中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都有了较大改善,教师队伍面貌也焕然一新。“学校办得好不好,师资最重要,在集团内部开展‘菁泾同行’挂职锻炼等交流活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均衡的问题。”

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起着最基础、最根本的作用。2018年起,江阴市将集团化办学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战略的创新实践,走出一条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全市“城乡一体”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全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本”的原则,采用“一体型”“协作型”“加盟型”三种模式,建立健全教育集团内部决策、协调、执行和监督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老带新’,通过释放好学校的办学优势,辐射区域内其他学校。不单追求集团化办学的覆盖率,而是真正把集团化做精做强,让城乡的教育资源能够向均衡发展迈进。”江阴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苏岱昌介绍说,集团化办学不仅提升了校际行政层面的交流效率,也加速了教师队伍的人才流动,更是为校际教研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0、2021年,江阴市周庄中学和江阴市峭岐中学2所乡村中学陆续以“加盟型”方式加入江阴市第一初中教育集团。在中心校3年的辐射带动下,周庄中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学校,并于2023年牵头组建了以本校为中心校、以江阴市长寿中学为成员校的“协作型”教育集团,实现了集团化办学从共建共享走向创新孵化的跨越。截至2023年底,江阴已组建义务教育集团15个,涵盖成员校47所,其中13个教育集团跨城乡、跨学区,惠及25所乡村学校。江阴的集团化办学经验被无锡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第二批江阴集成改革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

县管校聘,

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输入新血液

“我们以榜样力量为引领,唤醒年轻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感受职业的价值所在,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副校长蔡海峰说。作为江苏省教学名师、首届“锡教名家”培养对象,近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在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多所乡镇小学的语文教师带来了一次教学“大餐”。以“名学科”孵育“名教师”,以“名教师”铸就“名学校”,通过实施“三名”工程,江阴市各类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共吸纳400多名乡村年轻骨干教师共同成长。

“为了更好地把骨干教师留在乡村,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江阴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汤永锋说,“制度层面,在保障教师权益的前提下,大力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并且在教师调动管理上严格控制‘质’与‘量’。”2017年以来,江阴市把“县管校聘”体制改革列入全市集成改革项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充分挖潜、规范管理、提高效能,促进教师资源合理布局、均衡配置。2023年,“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初中学段全覆盖,并在2024年逐步向小学阶段延伸。

城乡教师帮扶互助计划也为乡村学校发展注入了新“血液”。在南闸中心小学轮岗的江阴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陈浩目前担任六(9)班班主任,“轮岗期间,我感受到了乡镇孩子的淳朴热情,对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大有启发。”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2023年9月加入江阴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后,与江阴实小开展了“三人一校三学科”结对交流活动。这是江阴市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的重要举措,结对学校互派语数外三门主要学科教师到学科建设相对弱的学校挂职,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同学段学校生师比、岗位结构、骨干教师比例大体均衡。截至目前,共有120多名市区优质学校的校长及骨干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助力乡村学校发展。

目前,江阴市已建成省、市级中小学名师工作室87个、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33所,其中乡村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7个、乡村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14所。在64名中小学、中职学校正高级职称教师中,有33人任职于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多人获评“江阴市教育科研能手”“江阴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一校一品,

为丰富学校内涵发展提供新路径

近日,在江阴市夏港中学物理课程基地的开放实验长廊里,该校八(5)班的学生正聚精会神地观察光压风车、辉光盘、声驻波等实验设备,并尝试操作实践。该校坚持通过环境建设丰富学科课程内涵,扩大乡镇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的途径,并从实验向实践延伸,整体推进江苏省初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初中物理课堂转型》。“乡村教育扶贫也需要精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公平的教育,还要丰富教育的内涵,提高教育的质量,让乡镇学生在‘有学上’的基础上成人成才成栋梁。”该校校长贲可敬说。

近年来,江阴市全学段推进高品质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聚焦“一校一品”,围绕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评价改革等六方面,建立评估标准,明确建设要求,形成层进式评价机制,突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全市学校办学品质。

挖红薯、种青菜、摘花生……除了实验室,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还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农业技法,体悟劳动乐趣。该校的《田间课堂:劳动砺品的校本课程实践》省课程基地项目聚焦不同年级的劳动实践,通过“耕笃园”“耕种园”“耕耘园”三园一体建设田间课堂,在耕种管理中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完善学生品格。此外,南闸实验学校《健康未来:“五防”健康课程基地建设》省级项目、河塘中学“荷”文化特色课程、云亭实验小学《小学生优势迁徙教育》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等一系列校园特色项目,极大丰富了全市学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12月,江阴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第一、二批全市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中立项51个,其中乡村学校立项27个;省、市内涵建设项目立项38个,其中乡村学校立项15个。“江阴乡土资源的丰富多样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通过内涵建设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点,让乡镇中小学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苏岱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