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场上练就产业创新“尖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常州大学以赛促用——

在赛场上练就产业创新“尖兵”

■本报通讯员 盛熠 包海霞

近日,笔者从常州大学了解到,该校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上,获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2项,金奖总数、获奖总数创该校历史新高。

“此次比赛,我校的获奖项目突出了产业化应用强、商业化价值高的特点,涉及智能制造、农业生产、通信设备、食品安全、艺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张小远介绍说,项目体现了常大学子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部分项目已成立成果转化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看来,长期以来,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是困扰高校和业界的难题。“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犹如隔着一条‘银河’,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承载的意义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高校科研成果走上产业化之路的“擂台”。

“我们突出问题导向,把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有机结合,非常看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价值。”常州大学副校长李忠玉说。

近年来,电动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充电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常大科研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固定充电桩存在用户找桩困难、步行远,延时占位费高等痛点。基于此,该校成立“驰能无限——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的创新者”项目团队,把“车找桩”变为“桩找车”,解决了锁车充电问题,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

“这个项目具有独特的充电转换装置、分体式设计、低成本底盘减震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方案,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直接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充电服务,通过固定租金或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取场地准入。”该项目负责人原晨旭说。

“关注创新、关注前沿科技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学校参赛项目的创新性很强,在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攻克了对应环节多年来无人解决的难题。”陈海群表示。

“宽红大量——近红外无线激光通信设备制造商”项目,针对传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受外界环境干扰影响大、设备体积以及重量过大等缺点,实现了高频自瞄准与跟踪技术等4项突破,同样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目前,该团队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总价值超800万元的订单。

如何以赛促用,在赛场上练就产业创新“尖兵”?笔者了解到,常州大学为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重金”奖励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如获奖学生可享受一定的加分政策,教师在职称评审等方面可“直评教授”等。

“如今,学校淡化学历、论文、资历等传统评价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破除‘五唯’的职称制度改革受到教师的欢迎。”第八届“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试半工倍”第一指导教师李一芒表示,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就能评上教授,学校的新政策让他体验到了高校教师的价值和获得感。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介绍说,近年来,常大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新创业特色彰显。“学校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并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传承宝贵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新吲哚菁绿靶向递送系统革新者”项目,是常大获得的第一个国际金奖项目,它通过将肿瘤细胞特异性小分子配体与新吲哚菁绿偶联,成功创造出小分子配体——新吲哚菁绿偶联物。“我们正努力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实践,计划与国内大型药企展开合作研究,共同推进‘靶向之星’新吲哚菁绿偶联物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该项目负责人杜坤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