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模子“捏”不出好学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套用模子“捏”不出好学生

——读《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有感

■张家海

《从普通到卓越:

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常生龙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是独特的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以找寻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在《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一书中,作者常生龙把教师成长的路径提炼为五堂必修课。这五堂必修课有其内在的联系,第一堂课“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构建和谐关系”“善用学习理论”“改革课堂评价”这三堂课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真功夫,也是作者给出的教师从普通到卓越的关键策略;“聚焦核心素养”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书内每篇文章或有不同的视角,或带给读者极大的启发。就像这本书封底所言,“用专家思维对教师成长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本书《做泥人的师傅》一文给我启发最多。常生龙以丰子恺先生漫画《某种教育》为楔子,即泥人师傅套用“模子”造人,对当下一些教育套路化、流水线、一刀切思想和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和批判。反复研读文章,模子、分数和成全3个词语引发我深思。

第一个词是“模子”。盲目套用模子,是教育管理的“急功近利”。

常生龙列举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流水线”式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这些套路化的教学观念和行为通常以应试为导向,强调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实际上,这种套用模子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二个词是“分数”。片面追求分数,是教育评价的“缘木求鱼”。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认为,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而如果只有分数,就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很显然,分数只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而成长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然而,在当今教育场域中,很多学校、教师仍然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常生龙在文中对一些过分高估分数力量的言行作了中肯提醒和批判。在他看来,过度看重、片面追求分数不仅会扭曲教育的本质,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的思考方式,只关注考试内容,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分数。

第三个词是“成全”。忽视成全学生,是教育本质的“南辕北辙”。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提出,“每个孩子是独特的,教育应该是对独特的生命给予的独特关注”。常生龙也认为,“教育应是一种成全,应能帮助孩子发现、发展他的潜能,以实现其个体充分、自由地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以致常常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才能和潜力。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发现并培养学生这些独特的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当然,这需要为师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从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教育方式。

一是注重兴趣特长。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拓宽视野、锻炼能力。

二是推行个性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通过个别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引导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人合作等;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反思,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是营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他们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