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勇立潮头敢为先 乘风破浪正当时

——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上)

■本报记者 阿妮尔 任素梅 王琼 陈思洋

编者按:2023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第30个年头。2023年9月至12月,省教育厅开展“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本报相继推出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无锡等地相关报道,展现各地在教育现代化探索中的前瞻意识、创新举措、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2024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站在新起点,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30年答卷》(上、下篇,分两期刊发),全面回顾我省教育现代化30年来的改革历程,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展示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30年,先行先试,步履坚实。

最早从江苏提出,率先在江苏实践。从1993年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到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多项教育改革发展举措成为全国经验,回顾30年历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引领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的强大动力。

202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和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回信。3封回信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与重托,极大鼓舞了全省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新征程上,江苏教育人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求。

顶层设计推进,

党政主导确保优先发展

基于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鲜明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科技兴省、教育为本”方针。1993年12月,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苏南地区在实现“两基”后在全国率先拉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在江苏,教育不单是教育系统的工作,早已成为政府责任、社会行为。30年来,“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成为江苏建设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1994年,省委省政府将原有的“科技兴省”战略进一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并将其确定为全省三大战略之首;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方针;1999年,省政府下发《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在省级层面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作,明确提出到2010年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自此,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在江苏大地不断奔涌,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教育大会,分别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成为全省各行各业中第一个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领域,目标逐渐从“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0年来,江苏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指出。“回顾30年发展进程,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一面旗帜,在不同时期凝心聚力,汇集各方力量为推进江苏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葛道凯说。

高位布局谋方向,也谋实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分层分类、有序推进。2007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16个方面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开展评估。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为实时监控全省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全面评价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也进入由学校乡镇向县市域、再向省域递次推进的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评估检测指标在江苏逐渐设置完善,教育现代化可量化、可观测、看得见、摸得着,“以评促建”蔚然成风。成体系的评估标准极大推动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设施和装备条件不断提升。“实践经验证明,江苏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带动引领功能极强,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彭钢表示。

政策明确、指标明晰,江苏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工程带动推进模式,使教育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30年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农村学校“四配套”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和留守儿童住宿改善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和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相继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日渐扎实可靠。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基础教育内涵建设“5+2”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T122”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特聘教授计划等有序推进,让各级各类教育都能有针对性地提质量、强内涵。

时至今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明确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21年底,《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每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都要审议数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

在各设区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也将“教育优先”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泰州将教育作为全市发展“头号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教育;2023年,盐城、无锡、淮安等地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集全市之力谋划新时代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导向鲜明。

在各县(市、区),南通市通州区出台《关于推动通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向全社会传递“教育先行”强烈信号;盐城市亭湖区深耕“优学在亭湖”品牌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区域发展“先手棋”;泰州市姜堰区将“教育立区”战略作为全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教育优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全省各地有序推开。

聚焦内涵质量,

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置身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崭新校舍,年近八旬的原江心洲中学教师储道立感慨万分。1968年,他和8名大学毕业生一起来到长江之中的江心洲教书,带领岛上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知识改变命运”。2022年,南京市金陵中学在这里建立直属初中,引入更加现代的育人理念和教学设施。在学校,孩子们可以使用绿色环保且不伤眼的电子设备读书习字,在入学适应课程、生命成长课程、视野拓展课程中收获全面成长。新时代,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改革给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从建设教育大省,解决“有学上”、满足“学有所教”,到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解决“上好学”、满足“学有优教”,经过多年接续奋斗,江苏的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前列。

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江苏的教育综合改革也逐渐走向深入,教育的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普及率从18.70%增至99.10%,增长80.4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8.02万人增至251.87万人,增长12.98倍。教育总经费投入从 68.58亿元增至3882.03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56.78亿元增至3068.23亿元,增长53倍……30年间,江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均大幅提高。

2013年,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教育部将加大对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支持江苏健全教育省级统筹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导推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继续落实部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2014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考试招生制度、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揽子实施计划,点燃江苏教育新时期的发展引擎。

一轮轮改革接续推进,不断回应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全省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任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96.7%。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适龄残疾儿童义教育入学率达98%;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优质资源不断扩大,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超90%,9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90%的高中生能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在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2015年、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学生学业表现均居全国和世界前列。

30年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也成为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一面闪亮旗帜。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五年制高职校管理职能,下设若干分院和办班点。2019年5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2019年12月,江苏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9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统筹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此外,我省实现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一连冠”、教学大赛“九连冠”。

高等教育同样是江苏的一大优势。2021年10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18所高校成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省16所高校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202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37所高校259个学科进入ESI前1%, 15所高校36个学科进入ESI前1‰。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30年来,江苏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奠基工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2009年,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共选拔200名特级教师,在5年培养期内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2019年7月,我省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2020年8月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计划10年选育500人,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省份,江苏的教育科研成为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研究使宏观教育现代化理论更加具象化,使宏大的教育现代化理念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省教科院院长、党委书记陆岳新说。在前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获奖总数与等次均位居各省区第一。在2023年7月24日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江苏实践”斩获两项特等奖——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刘克勇等申报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在江苏,教育长期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可持续“走出去”相结合,教育对外开放同样创出一片高地。2003年,首批80名全省中小学校一线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开启境外进修培训的“破冰之旅”;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强强合作,并以理、工、管起步的中外合作大学。当前,教育对外开放全面融入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工作大局,“江苏高校海外云巡展”“悦读江苏”“锦绣江苏”等教育国际交流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江苏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愈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