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三气” 矢志“三农”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紧扣农牧业人才培养需求,秉持“德技融合、共生共长”育人理念,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专业人才——

涵养“三气” 矢志“三农”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万袁翔 周学元 李新苗

日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吴晓爽和团队一起在泰州市白马镇开展志愿服务,团队针对萝卜常见的黑腐病进行病虫害指导,后期还将定期做好技术跟踪服务工作。吴晓爽所在的团队是依托多所高校资源组建的“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专门结对种植、养殖大户,为农户解决土壤质量下降、病虫害、花卉新品种研发培育等难题,获得农户一致好评。

作为一所有着65年办学历史的农牧类高职院校,江苏农牧学院自创建以来就致力于让学生爱农、务农,培育越来越多“农”的传人。该校深入践行“德技融合、共生共长”育人理念,将“一懂两爱”情怀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内容,注重“以志提正气、以行接地气、以学增底气”,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扎根田间地头的“三农”人才。

立振兴乡村之志,

以“志”提正气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句话出自林学家梁希先生,也是江苏农牧学院园林园艺学院每位学子能倒背如流的座右铭。每到开学季,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地域等特点,开展令新生们印象深刻的入学教育,让新面孔们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舞台大有可为。

“为什么选择江苏农牧?”不少新生带着同样的疑惑走进学校党委书记何正东的“开学第一课”。“农牧业虽然是一个艰苦行业,但潜力巨大,还有比14亿人吃饭更大的需求和市场吗?”何正东说,“我们希望年轻人选择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多吃苦,能‘扎根’”。

“吃苦”“扎根”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对新时代青年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江苏农牧从当年“小中专”跻身到现在“双高校”的征程中始终不变的追求,也是全校师生的光荣使命。

江苏农牧学院有一支动物药品行业的“生力军”,他们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牧场,研发新型药物、守护动物健康,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黄大年精神”。这支“生力军”就是由该校校长朱善元领衔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动物药学专业团队。

据介绍,该团队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取得国家新兽药证书6个,其中2个二类新兽药填补江苏空白,授权发明专利11件,横向课题及成果转化达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走美丽中国之路,

以“行”接地气

中国唯一的畜牧文化馆、精彩刺激的赛犬比赛、振奋人心的斗鸡比赛、悠闲自得的垂钓生活、回归自然的露营体验……这里青砖黛瓦、水墨纵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占地1500亩、投资3亿元建成的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自驾游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这是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江苏农牧学院众多产学研基地之一,来到这里创业实训的学生可以尽情领略里下河地区的特色风光。

坐落于该基地内的国家水禽基因库,是经农业农村部批准、由该校承建的国家首批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也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同学们,在这里,能听见全世界鹅的叫声。”国家水禽基因库主任王健向来这里实训的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学生们介绍道,基因库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亿多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已不再是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面貌,“草茂粮丰、水碧天蓝、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为休闲农业逐步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提供了极好机遇。

该校农商管理学院所开设的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专业、校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三,拥有智慧农旅实训中心、江苏中药科技园等校内实训基地。该专业的毕业生活跃于休闲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大中型家庭农场等各类休闲农业场所,推动美丽乡村的图景走进千家万户。

练农林牧渔之技,以“学”增底气

江苏农牧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办学理念,依托中国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制订了教育部畜牧兽医等9个专业教学标准以及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条件标准,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更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校所学更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该校先后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丰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构建共同体,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在关心、服务、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向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开设专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不断深化、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最新的成果和最前沿的技术带到课堂,带给学生。”入选省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省“333”人才培养计划的江苏农牧学院教师王永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她先后作为省产业技术体系的副首席专家、省科技特派员、省科技镇长团成员、泰州市农技推广首席专家等,围绕畜禽疫病防控、蛋鸡健康养殖开展系列研发应用,累计服务相关企事业单位12家,同时将企业的一线技术和先进工艺传授给学生,极大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技术推广能力。

江苏农牧学院动物医学院毕业生郑王龙告诉记者:“王老师的课很有趣,但也很严格,期末考试有许多课上讲的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也正是如此,我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突破。”在王永娟的激励下,郑王龙通过自身的努力,接本、读研,直至2019年博士毕业后留在扬州大学工作,如今已在扬州大学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抛繁华而乐寂静,舍安逸而取艰难”,是江苏农牧办学65年来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的牧院师生奋斗在农牧业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挥洒汗水、扎根大地、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农爱农的情怀和梦想,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牧院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