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童年读书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犹记童年读书天

■管淑平

6岁那年,我走进了我的第一所小学:一座屋子,青砖、灰瓦、白墙,周围是挺拔的树木,门前是一块平整的院坝,一些碎石和泥土仿佛是从坝子里长出来的,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条条小路从东边、从西边、从南边的荒坡小山以及从房子后面的土坡错落有致地延伸开来。屋子在小路正中,那些蜿蜒着的路,像密密的网,将房子笼罩,密不透风地包围。

这就是我的小学校园。当年我所在的村子并没有小学,学校是在另外一个条件稍好一些的村里。若问究竟哪里好,我也说不出来,其实农村的条件也都差不多,泥巴小路,地上零零碎碎地散落着一些石子,荒山野草遍布,只不过那村子建有学校,还有一家小卖铺在那里落座,看起来与众不同,很有气派。

新学期,我与来自不同村子的小孩一同走进学校。那时,我们家十分拮据,因为是开学,母亲在开学前的几个夜晚就特意用那些旧衣服给我改织成一件新衣,背的书包也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书包上还有一些用针线缝的小花,样子好看,摸起来也十分柔软。

整个学校只有三个房间,两间是宽阔敞亮的大教室,一间是相对狭小的屋子。小屋子用于堆放每年新学期从县里运到村子来的课本和一些简要的图书。那些书籍里的文字没有特别难认的,不仅标有拼音,还配有插图,我们课间时也总会溜进去翻翻看看。

别看教室的外貌有些朴素,但室内可谓别有天地。地面是用水泥铺过的,一块用石头凿成的黑板挂在墙上,黑板前是一张讲桌。一张张大课桌和配套的一条条的长木板凳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讲桌前。每张桌子的桌洞内都有一块木隔板,这样一张大课桌就分出了两张小课桌。

我们每两人一张大课桌,一条长板凳。板凳也很光滑,若是上课时老师不注意,可以滑向同桌那边说几句悄悄话。就这样,几十个小孩子坐在教室里,抑扬顿挫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读拼音,学认字,学写字。

我们在村小念书的日子,也就在踏进学堂的那一刻,真正地开始了。通常,到学校时,天才刚亮,还能够望见天边流溢着的五彩斑斓的霞光。这时,我一个人在校园前边的用砖块搭成的旗台坐下,翻翻书包,或者整理前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

后来,由于教育改革,班里的全部学生转到乡里条件更好一些的中心小学。在村小念书的日子,也就被轻轻地画上了一个句号。许多年过去了,我每每回想起在村小念书的日子,心头依然感到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