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漫谈学校管理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人为本,漫谈学校管理

■康建华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对校长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这6条要求都围绕“人”展开。这也要求学校治理要与时俱进,必须将“人”立在学校中央。

学校管理是基于“人”的管理

《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中又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说文解字》《礼记》都说明了“人”具有独特、复杂、神秘、不可预测等特性。面对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的管理,我们必须采取适宜的方法。

管理在于唤醒。“教育更多地成为唤醒、发现与帮助,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就有了成长的土壤。”这个理论是李希贵基于学生立场的阐述,对一线教师来说恰逢其时。年轻教师,怀揣对教育生活的憧憬,正处于唤醒美好的关键时期;中年教师,进入教育的疲劳期,处于需要唤醒教育初心的重要阶段;老年教师,充满对过去教育生活的留念,正处于唤醒为何而来的黄金时期。管理在于唤醒,帮助教师发现“本真”“美好”的自己。

管理在于陪伴。复杂的人际沟通方式要求校长必须蹲下身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首先要在一起才有可能发生。成功的欢喜、发现的欣喜、失败的懊恼,校长只有亲身与教师们一起参与的时候,人生的价值、理事的方法、情绪的养成、事物的喜好才能潜移默化地同频共振。唯有如此,管理才有价值,教育才有意义。

管理在于养成。对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的行为理念是需要养成的。外在的强制性要求至内在的自律行为,其实就是养成的过程。管理,首要的在于活动。一切教育行为皆是共同目标中的不同表达,是非对错,磨炼之后自然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在规则中自在地舞蹈,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可为等。

管理在于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就很有包容性。提升包容度,能容人之言、容人之短、容人之误,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一项重要修炼。校长要平视教师,尊重每位教师的人格,学会换位思考,这是方法论。如果从修身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管理,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学校管理是立于“事”的管理

王阳明的心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事上磨炼”。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其实是很重要的管理原则。学校的事务多且杂,有本应之为,也有他来之求。校别不同,比例也不尽相同。城区的学校承担的社会事务多一些,无论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其实都是“事上磨炼”。以笔者所在的如东县宾山小学为例,学校创编了众多音、诗、画标志性品牌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中间的过程管理确实繁琐,从创编、排练、音乐、舞美、视频、合成等诸要素来看,每一步都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现在回头看,宾山小学的音、诗、画节目的创编排练队伍就在这些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教师们“踏实、平实、朴实”的工作作风也在这一过程之中得以成形。

学校管理是根于“场”的管理

场域或场所,是许多人聚集或活动的地方。学校就是这样的场所,是一个师生不断学习、不断“校对”行为习惯的地方。

课堂又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场”。课堂主张,其实就是对课堂价值取向的判断,主张课堂内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主张精致表演课堂还是主张因应学生需要的课堂?这些问题决定了课堂的气质。师随生动的课堂一定是灵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主张呢?是强调传统的师道尊严还是将课堂还给儿童?古人的中庸之道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师道尊严在于为师者的主导,是环节的主导,是节奏的控制,是重难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大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品悟、质疑。这样的课堂主张一定是平和中正的,如此则课堂气质一定与众不同,即有了自己的“脾性”。这种脾性是率真的、轻松的。有一起探讨问题的愉悦,会心处微微一笑,激动时手舞足蹈,关键时刻出面指点迷津,多数时候退居幕后,甘当“隐士”。宾山小学从2009年开始实践,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生态课堂”。

“双减”政策的出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五项管理的实施,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课程当然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国家课程必须上齐上足,地方课程必须开齐上好,校本课程需要“见缝插针”。课程管理制度的刚性不容退让,能够整合的就只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这就为跨界学习创生了空间。

校园中,内在的人的行走方式尤为重要。我们提出“行走在桂香里”这一文化主张,希望师生行走在校园里感受到“学堂”的幸福,彼此相和,互帮互衬,整个身心健康、向上、阳光,在规则中享受自由,在秩序下追求幸福。校园的管理,无非硬件、软件及产生的关系管理。硬件多跑跑,多沟通,总归能想到办法。软件特别难,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家长的管理,难就难在激起共同的愿景并将之描绘成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并有可见的行动。笔者在《学校管理四境界》一文中提出了“人治、法治、仁治、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其中仁治与人治的差别就是管理者能以仁心、立仁制、达仁治,去小我而成大我。

梦想中的学校应当是这样的:师生们在充满趣味的校园里,接受着德性、文化、体能等方面熏陶,强调体验性,强调参与性,更重要的是强调自主性,可以浅尝辄止,也可以术有专攻。这样的校园骨子里浸润着文化,重视师生品性的提升、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校园生活,才是有滋味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如东县宾山小学校长,南通市“1115”培养工程首批领航校长培养对象,南通市优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