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品格提升支点,撬动学生全面发展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建设品格提升支点,撬动学生全面发展

■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小学 俞金珍 奚迎春

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小学坐落于阳澄湖畔,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阳澄湖特色地方文化资源,围绕“把每一个孩子都演绎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的办学目标,积极构建完备的培养体系,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温暖、开朗、友爱、朴实、勤劳、创新等“阳·澄”品格的好少年。

围绕“渔耕”文化,

营造特色学习环境

阳澄湖小学始建于1911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乡村小学。学校依托地缘优势,致力于开发习养“阳·澄”品格的江南新渔耕行动课程体系,积极搭建江南新渔耕行动多元平台,通过实践、感悟、共情、创造、体悟等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布局,校内以“农耕”“渔耕”两个场域为抓手,积极创设开放型、互动型、学习型、共享型的育人环境。“农耕”包括一园(春耕园)、一堂(夏耘堂)、一廊(秋收廊)、一馆(冬藏馆);“渔耕”包括鱼博馆、蟹知馆、服饰馆、渔韵馆。阳澄湖小学致力于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廊道都会“说话”,唤醒区域的“童年记忆”,充实“阳·澄”品格元素。

阳澄湖小学还以德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定期走进校外红色基地(阳澄湖地区史迹陈列馆)参观,前往新东方烹饪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每学期走进阳澄湖莲花岛农事学堂基地开展农事研究,走进蟹文化博物馆了解家乡名片。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引领学生习养“阳·澄”品格。

聚焦课程建设,

深挖“渔耕”文化内涵

阳澄湖小学整合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深度挖掘校本资源,积极开发“渔耕”校本课程。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学校优选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路感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创新办好“渔课程”,学校以特色社团为载体,建设以“渔”为韵的阳澄渔歌社团、以“渔”为媒的蟹壳脸谱社团、以“渔”为美的水乡服饰社团,立体化、多层次地体现“渔”文化。如学校的阳澄渔歌社团,定期开设特色课程“阳澄渔歌”,聘请渔歌传人朱文华和蔡金娣夫妇担任艺术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前辈教唱、渔歌成果展演等形式,教学生唱阳澄谣、读书谣、蟹歌、船家四季歌等当地阳澄渔歌。

在实施“耕课程”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校内外课程基地,构建指向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如“农事学堂”课程、“耕读课程”、“雕中学”课程。这些课程不局限于体验耕种,注重挖掘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懂得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学生温暖、开朗、有爱、朴实、勤劳、创新的品格。

注重团队引领,

做好家校协同育人

阳澄湖小学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家长学校成员、校外辅导员等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家校协同。

一是打造“阳澄”教师队伍。学校以德育处、教科室、教导处、骨干教师为核心,另外选派优秀劳技教师、科学教师等担任总干事,年级组长、班主任及部分任课教师、分管行政组成年级团队,设立统筹组、实践组、宣传组、安保组。各小组各司其职、相互协助,贯穿全年开展阳澄文化艺术节等品格提升活动。

二是积极搭建“阳澄”家长学校平台。学校充分挖掘品格提升工程的育人价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阳澄湖小学邀请家长代表作为渔耕辅导员入驻家长学校,轮班带领学生们开展活动,家校携手,共同为学生们开启异彩纷呈的渔耕文化课程。

三是组建专家指导团队。阳澄湖小学重视社会力量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聘请专家学者、砖雕渔歌等非遗传承人组成核心团队,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到学校开展活动指导和帮助,保证课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党员团队共建,通过配强校外辅导员队伍、配优红领巾巡讲团成员、配足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凝聚校外少先队工作向心力,切实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

(俞金珍系阳澄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奚迎春系阳澄湖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