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交流应把握“三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学数学教学交流应把握“三度”

——例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交流习惯的改进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娄鑫

自主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有效对话交流,但这种交流形式并非师生间的简单沟通。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培养课堂中师生间良好的交流习惯,注意把握其间的“度”——深度、广度、适度,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把握“深度”,形成独特思考

“深度”是指对事物理解、体悟的程度。教师如果想改变此前单一的“一问一答”式交流,需要设计有深度的思考内容。

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简到繁设置问题,将交流内容的深度由浅而深分为三个层次,组织学生开展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讨论。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势利导”,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小组成员,让有困惑的同学先说出自己的困惑,组内想办法解决;也可以让平时学习基础薄弱、不善言辞的组员先交流,其他学有余力的同学再补充。

此外,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别人汇报时“深度”思考,即把握他人讲话中切合主题的部分,明确自己与他人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自己思考逐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联结。

考虑“广度”,追求灵活多变

所谓“广度”,即追求灵活多样,反对一成不变。教师若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习惯,还需要把握话题的“广度”。

交流内容的设计需要具备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有“广度”的交流内容,或将数学学习引向深入,揭示数学本质,或产生发散性新思考,让数学教学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喜欢新事物并乐于尝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变化交流方式,比如可以开展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以及分角色交流。对某一话题可以按照赞成与反对的态度,组织学生开展攻防辩论等。

在学生进行自主汇报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交流的“广度”,特别是在小组交流后的汇报环节,需要鼓励组员们大胆地做课堂的主人,直抒己见。

讲究“适度”,把握学习本质

交流内容设计要讲究“适度”。交流内容的选择,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交流内容要求题意清楚,条理分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完善认知结构。

交流时间要讲究“适度”。“满堂灌”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满堂问”的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放任不管。交流时间是有“限度”的。对此,教师应当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进行有效指导,保证交流内容清晰、分工明确,提高交流效率。

交流汇报需讲究“适度”。学生们要大胆地做课堂的主人,但是这不等同于教师完全放手任由学生交流,而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汇报交流的“适切度”,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紧抓知识本质讨论交流。同时,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精彩“生成”,把学生的汇报交流往知识本质上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