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冬雨里的煨山芋
■马雪芳
朋友请我在泰安街的百姓饭店吃晚饭,席间服务员端上来一个小屉格,名为“五谷丰登”,其中有一圈小山芋。吃着小山芋,我不禁回想到50多年前母亲给我做的煨山芋了。
我小时候还是生产队的年代,队上的一百多亩田地主要种三麦、水稻、油菜,各家各户的一点自留地主要种蔬菜。母亲勤劳,她在自家的屋脚边围护上一圈熟土,初夏里扦插上山芋苗——每株山芋苗间隔一尺左右。每天母亲打生产队里收工回家,立即用提桶去水栈上提了水给山芋苗浇水。这些山芋苗长得格外粗壮,叶子长得油绿。
夏天里天气炎热,母亲戴着斗笠弯着腰,“窸窸窣窣”地把山芋藤一根根拉松,等屋脚边一圈山芋藤全部拉好,母亲的衣衫早已湿透。
深秋,到了挖山芋的时候。母亲把已掉了一大半山芋叶的山芋藤拔起来,往往是一根藤上跟起一嘟噜山芋,预示着这年的山芋又是好收成。等母亲用铁锨在屋脚边一圈耙下来,竟有三百多斤山芋。把山芋上的水分晒干后,母亲把大山芋放在屋角里,上面盖上一层破麻布;小一点的山芋放在灶头后面的砻糠里,砻糠能给山芋起到保鲜的作用。
我小时候读书,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近一个小时。天晴好一点,遇到雨天就苦了,遇到冬天里的雨天就苦上加苦了。但我倒盼着冬天里下雨,因为遇上这样的天气,我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煨山芋。“阿四,起来吧,煨山芋包在油纸里了。”每每听到母亲这句起床提醒,我就知道这天在下雨了,心里立即涌上一阵温暖。
北风呼啸,斜雨不停。放学了,同学们打着笨重的油布竹骨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家的渠道上。这时,我仍坐在教室里,从课桌的桌洞里掏出一包煨山芋。解开油纸,呈现在眼前的是六只紫红里略带微黄的煨山芋。我剥去有点韧劲的山芋皮,一股赤砂糖味的清香直往鼻子里钻。山芋肉金黄,咬一口,软糯甘甜,当时我想,这可能是世上最好吃的食品了。
及至我长大,我才知道,母亲埋在灶头后砻糠里的那些小一点的山芋是特别为我冬天里雨天上学备好的“午饭”。为了给我煨山芋,母亲要在灶膛里用火夹压实带火的柴灰,铺上山芋,再覆上带火的柴灰,到了一定时间得赶紧把山芋夹出来,早了山芋还半生不熟,晚了山芋一半已焦黑了,要使山芋煨得像现在饮食店烤箱里出来的那样,需要精准把控时间。
长大后,煨山芋成为了街头常见的零食,我却永远忘不了上学时,冬日雨天里,母亲那一包煨山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