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感悟水气、地气和灵气
——读王太生散文集《人如青苇》有感
■王垄
《人如青苇》
王太生 著
团结出版社
尽管同属里下河地区的文字工作者,但我和泰州作家王太生却真的素昧平生。一遍遍读他那清新洗练、韵味无穷的散文,仿佛人在山中独坐,又像是在河边漫步,身心得以静谧安详,诗和远方俱在身旁。
王太生的作品《人如青苇》是纳入“里下河生态写作计划”的一部专集,分为“月白”“天青”“昆虫·草木”和“知味”等4辑,每辑收录王太生的散文20篇左右,每篇散文都让人耳目一新。
水气氤氲在字里行间。里下河不是一条河,这里河网密布,到处充满了活泼动人的水乡气息。作为同样吮吸着里下河水生营养元素成长起来的作家,我似乎更能切身感受到文中氤氲的浓浓水气。不管是“水墨”还是“水香”,无论是“青蒲生浅水”还是“瓦上生雨烟”,我们都不难从中读出迷人的水乡气息,那不是平淡如水的“水”,也不是沉沉暮气的“气”,那是一种足以让人“在水湄匍匐,或者摇曳”的力量,是悄然流进心田并荡涤灵魂的汩汩活水,是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在纸上、在眼中绘就的绿汪汪的画、蓝盈盈的图。
地气蒸腾于片段章节。青青的芦苇长于湖边滩头,它们“立在风中梳理自己”,像一个个有思想的人……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最为熟悉的风景之一。初读《人如青苇》,便一下子被书名中的地气所打动,类似于此的感觉陪伴我一直读到最后一页。读《拜访100座村庄》时,“我的灵魂已在那些村庄里梦游”;读《院子里的乡愁》时,我仿佛又回到儿时的小院里,“围墙抵挡了外面的诱惑”;读《想念一粒红稻米》时,“微闭上眼睛,就能听到稻遇水和热,灌浆抽穗的声音”……诸如此类朴实无华却又诗意盎然的“地气”在作者所生活的那一片天青色的大地上蒸腾,在“一条河的流逝”“坐在一只大南瓜上”等片段章节里比比皆是。乡民、家常、老屋、村野、土菜,这些富有地气的意象,被作者信手拈来,并在不动声色之中,让人感受到乡土的醇香、美丽。王太生笔下的“地气”既有日常的人间烟火,更有“归田园居”甚至“桃花源记”的意境,让人在一种童年牧歌般的阅读中,看到乡土留给我们的念想、带给我们的希望。
灵气弥漫了美文佳作。《人如青苇》里的85篇美文佳作,常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所面对的是一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诗人词家!作者的散文里分明有诗人词人必备的灵动豪放或娟秀婉约。《蚕老枇杷黄》《那些青色的美好》《一一风荷举》等,本来就是一首诗;《点灯会客》《老城慢》《水郭酒旗风》等,读着都像一阕词。就连写那些“平民美食”也从不缺少诗意的叙述,如“没有消失的,是接地气的食物,在老城温热的掌心里,它们只属于民间”“山芋茶比较契合下雪天的意蕴”“一个人的理想,具体到一包猪头肉,那是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这样灵气张扬却又内敛沉稳的叙述,如果稍作分行处理,不就是才情跳跃却不着痕迹、张弛有度而不生涩冷峻的诗吗?读王太生的散文,我好像还找到了一种诗歌进入散文的秘道,让此后我个人的散文写作有了新的可能。
有人说,王太生的散文很容易看出受了里下河地区的前辈作家汪曾祺的影响。在我眼中,《人如青苇》一书中所彰显的水气、地气和灵气,其实也足以证明作者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那种对过往事物特别的关注、特别的描摹,给人以诗的回味、歌的咏叹之感: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倘若人真能如一株青苇那般活着,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