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馓子
■沈益亮
馓子是南北方经常食用的一种油炸面食。
馓子的食材非常简单。它以面粉为原料,在面粉中加入少许的盐或糖,再加入凉水,搅拌制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将醒好的面,擀成面饼,用刀切成条状后,再用手搓成比大拇指粗一点的圆形条状,然后将其盘成圆弧状,放入容器内,浸泡在植物油里一定时间。接下来,取一根面条一圈一圈套在手掌上,开头和结尾分别嵌在内侧,均匀拉成筷子那么粗的细条。然后锅中倒入食用油加热,用两根又长又粗的毛竹筷,将面条抻直,放入热油锅中,在油锅里先定型一会儿,再将两头对折,对折后先朝一面炸,然后将筷子轻轻抽离,再翻另一面炸,变魔术似的,由雪白变金黄,香脆酥甜的馓子,便浮出了油锅。当两面均炸至金黄色时捞出,便大功告成,捞出的馓子放入一个大的器皿中慢慢冷却,此时,油香、油炸后的麦面香便一同氤氲袅绕。
宋代苏东坡《寒具》诗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这多少有点诗情画意了。
曾几何时,提到馓子是令我伤心的。我童年时,馓子几毛钱一斤。我跟母亲上街赶集,馋猫鼻子尖,大老远就闻到馓子香。到了馓子店门口我挪不动脚了,赖住不肯走。结果,母亲走了,我独自一人还守在那里。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跟母亲送月子礼。在我们家乡,女性坐月子,长辈总得买几斤油馓子和红糖,上门去看望。送月子礼,我格外积极,抢着帮妈妈拎篮子,然后偷偷捏出一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里。那种香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每当家里来客人,生活条件好的人家用炖蛋招待,在蛋里加入各种调料的同时,加上一把馓子,当炖蛋蒸熟后端到桌上时,只见碗里浅黄色的炖蛋上面浮起金黄色的馓子,既养眼又沁人心脾,清香爽口、营养丰富,可算是一道特色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到“三夏”大忙,农人劳作辛苦,为了节省时间,也会预先买些馓子。乡亲们撅一把馓子,朝碗里一按,再拎起茶瓶,倒上开水,用调羹挖一勺白糖倒在馓子上,筷子搅拌后,一碗馓子瞬间“呼噜噜”下了肚。吃完后,乡亲们干活劲头十足。
如今,馓子也在与时俱进。在炸馓子的面团里,事先掺进芝麻、牛奶,有的不再拘于菜油,而是用麻油。这样,馓子更香,口味更佳。
总而言之,馓子是一种美味可口的传统食物,令我回味无穷,它给人以营养和满足感,既是休闲食品,也是朋友之间的珍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