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知为何来,方知何处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应知为何来,方知何处去

■任丽芳

一个人的活法取决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我出生于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小镇,在那里接受了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十年教育,从野庙改建的村小到乡镇中心校、乡镇中学,所遇老师皆十分真淳,给幼年失怙的我打下仁爱、真诚、公正、踏实的精神底子。1994年,我带着“常州市三好学生”的称号走进常州师范学校,1999年又带着“江苏省三好学生”的称号毕业,回到家乡的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任教,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回馈这片养育我的土地。20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但我的教育初心始终未变,我一直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此生为何,此生何为。

当年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新桥实验小学领导和老师的关怀下,专业发展很快步入快车道。学校选派我参加区青年优秀教师成长团,每周四集中开展上课和听评课活动,高密度、高质量的现场培训让我很快在语文教学上入了门。工作头两年,我两次获得区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三年我参加常州市阅读教学大赛,获大市二等奖。第四年,我被提拔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教学之余,我还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

成长总是曲线式的,绚烂的开局后,我却陷入了迷茫,教学水平盘桓不进,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此时,恰遇教育硕士报考取消了职龄限制,我决定进一步深造,在2006年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也就在这一年,我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在此期间,学校与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签订了定期指导协议,吴教授给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系统讲授了课程论,并指导项目组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曾偏离航道的我又回到了教育生活的主线。

2007年末,我休完产假回到学校,正值常州市教育局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先生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入常州。应研究需要,学校将教导处和教科室合并为课程教学处,我被聘为主任。每月一次华师大专家团队亲临指导的研究现场,我必须全神贯注才能接受高强度高要求的“烧脑”考验,现场学习力和思维品质获得了跨越式提升。在这个阶段,我还有幸加入常州市李伟平名师工作室,参编了两套有关课型研究的理论专著。2009年,我第二次参加常州市语文教师阅读大赛,依然是二等奖第一名。我有点失望,但没有灰心,因为我深深地记住了叶澜先生的一句话:“要贴着儿童去教学,还有什么比每天脚踏实地上好日常课,可以真正地对身边的人产生有益的影响更有价值的呢?”2011年,我硕士毕业,随后评上中学高级教师,浑身充满干劲,决心为学校的教学变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2年6月,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为基础,我系统梳理了学校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理论成果,出版了《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简论》专著。2012年7月,我提任副校长,2013年获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015年获评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在我看来,每个人皆能获得荣誉,但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以“荣誉”为目的的行动实质都是虚妄的,也是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的。我把大量时间花在每一节课的准备上,花在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策划上,花在可以激发具体生命活力的日常事务上,不为自己能得到什么,只为精神上的追求。2016年9月,在市、区教研员朱洁如、薛辉的支持下我参加了省教师基本功大赛常州市候补参赛名额的选拔。侥幸胜出后,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我用两个月时间打磨了个人才艺、粉笔字、朗读、即兴演讲、综合素养考试、写作、课堂教学等方面基本功。同年11月,在苏州金鸡湖畔举办的全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意外夺冠,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说“意外”是因为我没想到当我不再把目光“盯”在奖项和名次上时,幸运之神却对我格外垂青了。

省教研员李亮老师让我发表参赛感言时,我诚恳表态:“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江苏小学语文蔚然而深秀,我愿成为一棵常青的小树。”这次比赛,让我更坚定地继续投身于日常工作。第二年5月,我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路逆袭,再次折桂,获特等奖第一名。当然我知道,我能获得这些荣誉,离不开学校和市、区教研力量的支持。我反复咀嚼着参加全省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当天用粉笔字抄写的箴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于是,在片刻的“春风得意”之后,我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定向:做真正的学问,寻教育的真理,过德性的生活。

2019年4月,我有幸于无锡见到顾明远先生,感受到了先生亲切、平和、大爱的气度。2019年暑假,因参加全国首届诗词讲解大赛的海选,我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多部作品,也在南开大学见到了这位“诗词的儿女,风雅的先生”。前辈们真淳的品格和处世的高风深深地打动了我。2019年9月,我应邀赴额尔古纳市执教《开国大典》,为国防教育日献课,并观摩了边境教育,“用教育筑起心灵的国防线”的想法油然而生。2019年10月,我有幸去北京中关村三小蹲点学习两周,该校组织结构的前瞻性改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教育如何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机会”的问题也在我心中萦绕。

2022年2月,我因家庭原因离开常州来到南京工作。这些年,因为站在不同的平台上,便有机缘遇到更多的“高人”,从交往中受到启发,自己的视域不断得到延展,对教育的意义便有了更深的体会。不管是担任常州市百草园小学、春江中心小学校长,还是担任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校长,每次面对全新的环境,我都全身心投入,根据每所学校不同的状态制订发展方案,致广大而尽精微,小大兼顾、统筹安排,从一走向无穷大,探寻着基层教育的突破之路。

时代飞速变迁,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也在不断发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我们需要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将个体生命与家国世界紧密相连。应知为何来,方知何处去,让我们在对生命价值的自我追问中逐光而行。

(作者系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