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赋能,从“心”启航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育人载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润心”赋能,从“心”启航

■本报通讯员 胡聪颖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朱明朗性格内向,有些“社恐”。刚进入大学时,他一站到台上就紧张焦虑,不敢直视其他同学的目光。看到学校积极心理训练营的活动推文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在第四期“赞美的力量”训练营中,他每天从大家打卡分享的内容中感受到温暖和善意,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不久前,朱明朗竞选为该校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部部长,成为社团的“社交达人”。

今年以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落细落实“润心”专项行动,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创新工作方式,开展系列心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充分发挥朋辈力量,用心助力学生扬帆起航、向阳生长。

激活“心”动力,引领健康心情

“积极心理”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该校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实践,创新推出系列活动,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营便是广受欢迎的项目。“参与者根据发布的任务进行打卡,例如第一天写下别人夸自己的3个小优点,第二天为自己喜欢的物品拍张照片,并说‘谢谢你的存在,给我带来好心情’。”第四期积极心理训练营营长孙桂沅表示,“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受到很多同学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充满了自信和动力。”

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营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们的积极心态,还切实提高了大家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打卡前后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提升,其中生活满意度提升11.2%,积极情绪提升9.4%,主观幸福感提升21.8%。”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徐进表示。

围绕“心理+”目标,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形式,充分发挥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心理+运动”,以趣味运动会带动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共塑健康心理;“心理+舞台”,通过心理剧比赛让学生尽情展现青春风采;“心理+传递”,鼓励学生以鲜花、书信、拥抱等传递温暖,感受朋辈关怀。据了解,该校陆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评选、心理漫画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大学生自我成长系列团体辅导、心理剧本征集大赛、校园心理剧大赛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学生近7000人次。

点亮“心”个性,课程护航成长

今年9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收到一份特别的“入学大礼包”——“入学教育8节课”,包括“党委书记上党课”“我的职业规划”“我的家国情怀”“安全伴我行”等。据该校学工处副处长汤建彬介绍,入学教育注重政治素养与道德养成实践,同时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其中,“我的”系列课程均由高年级的学生榜样人物授课,以朋辈力量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

“从秋学期开始,我们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积极心理实践课程,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通,以课程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络员蔡永晨说,学校将积极心理实践作为必修特色课程列入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新生打造“我的‘心’启航”——新生入学适应、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心理主题班会3项积极心理实践课程,助力他们更好地度过适应阶段。

“学生可以定制个性化课程表,通过一系列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逐步激发积极情感,培育积极认知,养成积极行为。”新生辅导员戚荣达介绍说,学校将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营系列作为积极心理实践课程的选修内容,开发“21天运动打卡”“21天拒绝拖延”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

新生李思妍对菜单上的系列活动都非常感兴趣。考虑到未来转本的目标,她最终选择“21天拒绝拖延训练营”,“希望在活动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克服‘拖延症’。”

汇聚“心”力量,朋辈携手共进

在社团纳新中,李思妍在朱明朗鼓励下加入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部。很快,李思妍就作为“小助手”,跟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开展2023级新任班级心理委员岗前培训。活动中,心理委员围成圈,站在圆圈中的人用道具指向正前方,大声说“砰”并做出点爆竹的姿势,被指到的人举起双手说“啪”,左右相邻的成员分别捂住左耳和右耳。不少人因动作出错而受到小惩罚,岗前培训趣味横生,笑语不绝。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的力量温暖坚实、不可或缺。我们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青春健康同伴社、班级心理委员三支朋辈心理学生骨干队伍,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和交流。”徐进介绍说,每学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举办心理委员岗前培训,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同时在线上线下开设相关课程,介绍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方法、心理主题班会注意事项等。在每月一次的心理委员工作座谈会上,心理委员聚在一起交流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突发事件等,切实提高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进一步织密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构建辅导员、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管理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宿舍、班级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援助并反馈上报,形成覆盖广泛、无缝衔接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校多次举行专题会议,连通“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网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方法指导,也有规则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