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述视角”为支点撬动教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叙述视角”为支点撬动教学

——以蒲松龄代表作《狼》的活动设计为例

■徐州市东苑中学 曹蕾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不同的视角选择,会直接影响小说戏剧化效果的展示。法国文艺理论家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述视角分为3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本文基于这一理论,以蒲松龄的古典小说代表作《狼》为例,具体探讨基于内视角主抓“白描”的活动设计;基于外视角主抓“留白”的活动设计;基于全知视角主抓“多元”的活动设计。以上活动设计阐明了具体路径,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效。

基于“内视角”的活动设计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狼》作为代表篇目,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全文语言精炼,区区200来字,但小说三要素齐备,情节跌宕起伏,描写了一位屠户和两只狼的一场激烈较量。内视角属于限制性视角,作品对屠户的描写,大多采用的是内视角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叙述者与人物所知的一样多,叙述者只是借助屠户这一人物的感觉和意识来表达,只传达感觉和意识范围内的信息,其余信息则不涉及。

所以,基于内视角,活动设计可抓“白描”。教师可围绕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圈画、提炼关键信息,绘制心理变化图并加以解说。在解说中完成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语言的理解运用以及文字与图表思维的转换训练,并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让人物形象“立”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蒲松龄白描手法的理解。

基于“外视角”的活动设计

外视角也属于受限视角。与内视角不同,外视角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都要少。它站在人物的后面,不对故事及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仅仅叙述人物的行为及语言。蒲松龄在文言小说的创作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创新,“留白”便是其中一种叙事技巧的创新,体现了作者“有意作文,非徒纪事”的特点。《狼》作为其中的一篇典范之作,其语言简约,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兴趣,使全文妙趣横生。

所以基于外视角,活动设计可抓“留白”。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可安排扩写训练,在训练语言的同时,又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了提升,且能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举多得。还可进行转换视角写作,比如:假如你是其中一只狼,请你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重新讲述《狼》的故事。虽说都是扩写,相信学生站在狼的视角进行写作,又会生发出更多智慧,创作出与众不同且趣味横生的新表达。

基于“全知视角”的活动设计

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作者其实早已“洞悉”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可完全“预知”,所有事件“任其摆布”。

所以,基于全知视角,活动设计可抓“多元”。教师都知道教材中的《狼》是节选,因此不能置原文于不顾,若仅仅从故事中简单归纳出人定胜狼的结论,浅薄且不具说服力。教师可把全文给学生,组织群文阅读,通过比较3则故事的异同,让学生再讨论。这样的阅读活动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从而更接近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此外,我们还可安排课文《狼》与《聊斋志异》中的另一篇《梦狼》对比阅读,借助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当然,还可继续拓展阅读《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等。

借助“叙述视角”增强学习效果

文本特征与活动设计融合。教师一旦敏锐地捕捉到“叙述视角”这一教学价值点所在,便可依托文本设计与众不同的学习活动。《狼》的变换视角扩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变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为妙趣横生的创造性写作,既达成了掌握文言词语的目标,又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实现了读写结合。虽说《狼》是篇文言小说,但只要与文本特征相符,即使是把这种设计放到一般小说的活动设计中,也是会实现异曲同工之妙的。

活动设计使知识学习无痕。教材引入“叙述视角”这一教学支架,绝非简单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一支架去解读文本,跟文本对话,从而实现有效阅读。《狼》这篇课文涵盖了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3种视角,借助一个个学习活动,可以消除知识障碍,使得叙述视角的相关知识更快落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无需说教、硬灌,学生不用强记模板,便可以完成对文本的再认知,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且是更高阶的学习。当知识的获取变得无痕,何愁培养不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学习促学生素养提升。“讲述故事的方式和故事同样重要。”叙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仅关注作品内容、主题是不完整的;仅止步于“写了什么”这类信息筛选层面的浅阅读,是无法真正进入文本、完成对话、实现深阅读的。在具体阅读实践活动中,感受并发掘叙述视角的价值,是教学上能另辟蹊径得以创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