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增强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着力增强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汪守建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部署要求;《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的要求;江苏省委出台了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深化提升行动计划。落实这些部署要求,作为高校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中枢,高校机关各党支部必然需要走在学校第一方阵,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尤为重要。

要着力强化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政治把关是高校机关党支部不可替代的根本性功能,极为重要。一要把好方向关。机关每个部门代表学校在一个领域落实政策、谋划工作,出台学校政策方向不能偏,落实上级和学校政策,推进工作、督促检查也不能偏。二要把好人员关。既要规范本部门人员的一言一行,也要结合相关领域工作把好师德师风关,比如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等。三要把好阵地关。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最复杂、最激烈的前沿阵地,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履行好职能部门对应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课堂、教材、科研、宣传、论坛、会议、交流、合作等,都要严守底线、不碰红线。

要着力强化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高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引领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机关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效果。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应该是“点”“线”“面”“体”全维度的引领。一是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点”,也就是党支部书记、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部门领域工作的“领头雁”“火车头”,既要熟悉政策规定,更要干在前头、做好示范。重要工作、关键时刻,领导冲在前面,自然会提振群众的精气神,群众自然会紧紧相随。二是串好“全周期”这根“线”,部门的、领域的工作,要有思考谋划、有安排布置、有督促检查,坚持以闭环思维强化过程管控,务实推进。三是嵌入领域工作这个“面”,不管哪个部门,代表学校推进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的工作,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真正领会上级要求、真正吃透政策,想方设法指导基层院系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才可能发挥好引领作用。四是共建机关学院发展共同“体”,重要工作、重大任务,机关党支部要主动靠前,强化和院系的“捆绑”意识和责任,同谋划、同推进、同考核、同担责,引领共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要着力强化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动员作用。政治动员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必要手段,政治动员越有力,宣传、凝聚、联系师生就越紧密,推进工作就越顺畅,服务师生就越能展现作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就越强大。一是目标任务要清晰明确,筑起“一呼百应”基础。“党旗所指,行之所向”,只有在清晰明确的政治目标指引下进行政治动员,才能更加有力引领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机关各党支部是宣传、贯彻上级和学校党委重要决策部署的中枢,不管哪项工作,都要把细化的目标任务举措非常清晰地传递给部门干部职工、给基层院系,凝聚起发展共识,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汇聚起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各方面力量。二是改进作风要做好服务,建起“有呼必应”机制。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涉及机关每个部门、每名工作人员。谁都不是“局外人”,都要扛起责任。事业发展有需要、基层师生有需求,机关就应该有反应、有作为。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落到细微处,主动搭起“连心桥”、办好“暖心事”,才能在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与关键时刻汇聚起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的向心力。三是党建与业务要深度融合,奏响同声相应“合奏曲”。要深入贯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检验党建看发展”的理念,深入思考探索实践,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要着力强化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政治保障作用。高校机关党支部是机关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从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着力在围绕中心、建强队伍、促进发展中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一是要加强“关键少数”的培训历练。机关党支部书记、部门领导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落实这个条例,特别需要加强对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突出针对性,提升政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要严格抓好党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抓实党员队伍建设是增强组织功能的最基础性的举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刻也不能放松。各党支部要始终注重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认真执行组织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强化党员监督管理,从严格规矩、严肃纪律入手,不断增强党员党性意识、身份意识。三是要擦亮党支部的党建品牌。许多高校机关党支部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党建品牌。既然是品牌,就需要持续培育,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校内外各方面对品牌的认同感,从而不断增强党建品牌的经验性、典型性、示范性,推动各党支部、各部门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新的活力。

(作者系江苏海洋大学机关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