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鲜明主题,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追求更强发展力、更高满意度,努力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上破题探路——
唱响教育现代化南京“好声音”
■本报记者 阿妮尔
①
②
③
图①: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制作非遗面塑;图②: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师生进行古籍修复;图③: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师生开展课堂教学。
沈新雨 摄
率先在全国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探索小学“弹性离校”;率先在全省以全市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和“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验收评估;连续6年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位列设区市第一并实现“教育开放度、教育贡献度”100%;实施“中小学食堂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室健康照明工程”“中小学课桌椅标准化提升工程”等,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在探寻教育现代化航程上,南京肩扛省会城市的使命与担当,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高质量教育保障,追求高质量育人成效,始终“满帆前行”。
聚力筑基,建设教育高地
“从1996年到2022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从12.85亿元增加到419.46亿元,增长约31倍。”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吴秀亮说。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美誉。近30年来,该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超前做好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公共财政资金优先投入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一座城市的教育不断焕发新生机,离不开市级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意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我们先后出台城市和乡村系列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和《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条例》,对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设施规模和占地面积定下‘硬杠杠’”。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处长苏玲告诉记者,多年来,南京教育用地规划标准不断深化细化。2005年,南京教育和规划部门在全国率先研制《南京市中小学校园用地控制规划》,每2—3年修编一次。规划范围由最初的市区扩大到全市域,规划对象由中小学用地拓展到中小学幼儿园用地、特殊教育用地和职业教育用地,实现全域全要素覆盖。
从“洼地”迈向“高地”,跳出“老城”挺进“新区”的20多年间,南京市建邺区坚持“办好每一所、成就每一个、惠及每一家”,实现跨越发展。“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建邺区教育地图》,并在全区建起11个大学区、5个研训联盟,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共享,联盟教研,协同发展,整体建构开发校本课程近1000门。”建邺区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吴坤明说。
当前,南京基础教育和中职阶段共有学校1746所,在校生117.56万人。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新建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全市义务教育紧密型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0.36%;在全国中职学校首创“专业学院”建设,建成5类25个“专业学院”。在宁普通高校51所,集聚全省80%以上“双一流”建设高校。
“南京教育整体水平和发展活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样本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表示,南京已提前总体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主要指标。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江心洲的老教员,重访这座现代化校园,我非常激动。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一定会和现代化的南京相匹配。”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崭新的校舍里,78岁的原江心洲中学教师储道立感慨万分。1968年,他和8名大学生来到位于长江之中的江心洲教书,带领岛上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2022年,南京市金陵中学在这里建起第一所直属初中,引入更加现代的育人理念,努力传承老一辈的教育情怀,学校办学质量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突破。
开一场“江岛印象”露天画展,画出蓬勃发展、绿意盎然的江心洲;走进智慧阅读中心,用绿色环保且不伤眼的电子设备读书习字;和同学一起探索校园,在郁郁葱葱的绿植中细细品味科学奥秘……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将“生态”“科技”贯穿育人始终,高标准建设智慧教室、运动场、实验室等,形成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绿色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方式,给予师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该校副校长倪长娥说,入学适应课程、生命成长课程、视野拓展课程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多元平台。
发生在江心洲上的育人场景是南京坚持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南京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超市”、南京市金陵中学“研究性学习”、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讲学稿”等一批优秀案例,在全国素质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影响。
变革不止在新城,也在老区。“我们开展指向课堂教学改革的专业行动,深入推进‘雨花好作业’研究和‘雨花新课堂’建设。”南京市雨花台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林说。近年来,该区以作业管理为切入点,精心设计“诊断性”“巩固性”“迁移性”等作业形式,将学生引向丰富的生活场景,拓展学生综合能力。
“十一五”以来,南京启动实施“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和“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开办全国首家由教育、科技、关工委联合成立的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遴选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区6个,成立南京市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近年来,南京学生在国际奥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类文化展演的获奖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要素保障,赋能高质发展
“非遗学院汇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高校研究部门等多方力量,产教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朱国美告诉记者。2017年,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非遗保护人才培养模式。据了解,学院专门设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经过5年专业培养,不少学生都参与到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中,让古籍、瓷器等文化遗产在精工细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专业学院”是南京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的首创,也是南京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南京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提升各学段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特色,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
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南京还充分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高度融合,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以“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当前,南京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全市12个区100%与驻区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对接机制。该市众多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积极联合周边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学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多可能。
“学校位于江宁大学城,周边很多高校都是孩子们的研学基地。”南京市月华路小学校长夏翠莲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周边资源建设“校外15分钟研学基地”,组织“亲亲大学周”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高校、职校,开展思政教育、校园参观、职业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规划未来、树立理想。
陶行知、陈鹤琴、斯霞等许多教育名家在南京教育史上熠熠生辉。南京将教育名家的思想和实践视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为引领,激发教师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的不竭动力。多年来,该市逐渐完善集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培养路径,建立名师培养孵化辐射机制,持续打造名师群体“高地”。目前,全市基础教育阶段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3人,国家教学名师6人,省特级教师309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3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31人,名特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居全省第一。
“南京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要发源地、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也是现代教育名城。我们相信,南京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将继续走在前、做示范,高质量地建成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的现代化学习型城市。”朱卫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