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最朴素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最简单最朴素的

■成健

现代文人中,论起对四方食事的广闻博识,梁实秋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大家。一本《雅舍谈吃》近40年畅销不衰,便足以证明。他不仅阅人多矣,品尝过的珍肴异馔也是不计其数。

他吃过最精致的饺子。那是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顺兴楼的一次宴会上,最后上的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这个时候桌上所有人都已酒足饭饱,但还是经不起色香味的诱惑,纷纷下箸,将一钵饺子吃得精光。

他吃过最豪华的面条。某年冬天他到沈阳游玩,下榻在朋友家,因见其家中厨师胃痛,便给了他两片苏打片止疼。厨师为了报答,精心做了一大碗面条,给他这位客人当早点。因一时间找不到现成的浇头,厨师便“在主人柜橱里摸索出一罐主人舍不得吃的鲍鱼,不由分说打开罐头把一整罐鲍鱼切成细丝,连原汁一起倒进锅里,煮出上尖的一大碗鲍鱼面”。这碗异香扑鼻的面让梁实秋难以忘怀,这是他自认为吃鲍鱼最得意的一次,也是“一生没有过的豪举”。

他吃过最有名的火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当年胡适在北大任教期间,喜欢在家中招待宾朋,桌上总少不了一道火锅,于是“胡适一品锅”在北京的文化圈很快就传开了。梁实秋与胡适交谊深厚,又是绩溪的女婿,自然有机会亲口一尝。他在追忆胡适的文章中写道:“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这道菜一般原锅配火炉上桌,因为绩溪的冬天比较冷,北风凛冽的日子,就着一品锅一边吃一边加热,越吃越热,越热越香。

然而,让梁实秋更加刻骨铭心的,竟然是一盘韭菜饺子和一碗盐水煮面。

1940年1月底,日子将近年关,国民参政会派出由梁实秋等六人组成的华北慰劳视察团,从重庆出发,视察华北前线的军事、社会和教育等状况,并慰劳抗日军民。一路上旅途劳顿,条件十分艰苦,有时想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望。

慰劳视察团出了四川,第一站便是陕西宝鸡,到了那里已是大年三十的午夜时分,找不到舒适的旅馆,便在一个澡堂将就一宿。澡堂能提供的晚餐只有清汤挂面,梁实秋听了心有不甘,便独自一人溜了出来。大街上冷冷清清,沿街的酒家饭店过年概不营业了。茫茫黑暗中,“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他叫了一份二三十个韭菜馅水饺,和一群铁路工人同桌共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他,外加一碗热汤。

这顿水饺,梁实秋吃得一头大汗,感觉十分满足。他后来不止一次提起,认为是他“平生最快意的一次年夜饭”。

3月3日,雪过天晴,梁实秋他们继续一路东行。车过巩县时,道路崎岖,积雪很厚,车轮深陷泥泞之中,一时无法前行。梁实秋正饥肠辘辘,远远看见山岗上有一座茅屋,他慢慢走过去一看,是个小饭铺,主人是个老者。问有什么可以充饥,回答说“挂面”。说做就做,山上没水,老者捡起地上的脸盆到外面取雪。地上的雪毕竟有点脏,在炉子上化开后,雪水看上去是浑浊的。屋里没有其他佐餐的东西,用来下面的调料也只有盐而已。

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处在饥饿状态中的梁实秋,对一碗极其简单的盐水煮挂面,“也很满意”。

身在烟火人间,绝大多数人不会拒绝美味佳肴;但在特定的情况下,那些极其简单而朴素的食物,或许更能触动心灵。正如梁实秋所感:“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时非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

梁实秋在街头草棚、山坡茅屋吃的食物,绝对不属于美食的范畴,甚至就其食材而言,与在青岛的饭店、沈阳的朋友家、胡府的餐桌上所吃到的,简直判若云泥,然而它们却都是无比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