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成己 成人 成物
■文云全
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已经两年了,我心里曾泛起的那些激动的涟漪已渐渐平复,如今感觉到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育人使命,脑中不时浮现出一段段清凌凌的逐梦之旅。
初登教坛,奋进“成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1996年,从四川省宜宾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毕业后,我怀揣教师梦想,只身从老家四川高县来到离家数千公里的江苏南通,成长并扎根于这片教育热土。二十余载苦心耕耘,无论是在地处农村腹地的启东市大江中学,还是置身闻名遐迩的江苏省启东中学;无论是任教中学物理学科,还是开展科创教育研究与实践,我始终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努力成就学生的创新梦想,同时也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刚到大江中学,承蒙校领导信任和厚爱,我同时执教初二和高一物理。作为一名年轻的客籍教师,我一边努力克服语言、饮食、风俗、气候等差异带来的影响,一边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和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喜欢上物理,我下足了功夫,动足了脑筋。我从小喜欢动手实践,在大学里获得过教具制作比赛一等奖,便决定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大胆尝试,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教具学具展评活动。记得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我组织全班制作“惯性演示仪”,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演示展评,大家争先恐后参与,教室里热闹非凡。这声势引来巡查的领导驻足听课,引来隔壁班的老师探头观望。有人说这课堂像“自由市场”,就连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对这样热闹的课堂的教学效果表示担心。说实话,虽然当时我也惴惴不安,但看到学生上课时那闪耀在眼里的光,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期中检测,我任教班级的物理成绩名列前茅。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手脑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释放潜能,体验实践乐趣,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不知不觉中,物理成了他们最喜爱的学科。看着物理课上学生们个个喜形于色,我体验到从教的幸福和愉悦,甚至陶醉于初为人师的兴奋之中,也初步明确“成己”就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也从此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下定决心做一名能够“留下点痕迹”的教师。
艰难抉择,皆为“成人”
“成人”是“成己”后的提升,意味着成就他人、完善他人。
1998年,正当我踌躇满志时,学校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改行”做科技辅导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江中学的科技“小发明”已名声在外,但在第一任科技辅导员张家生老师退休后,学校出现了师资“断代”危机。科技教育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品牌,要求高、难度大,而我对发明创造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而且我舍不得放弃自己喜爱的物理教学,许多同事也劝我不要“冒险”。这次抉择让我犯难,心里有点“打鼓”。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鱼和熊掌兼得”,“成己”也“成人”,在教物理的同时兼任科技辅导教师。
为了胜任科技辅导工作,我一头扎进学校曾经获奖的科技作品堆里,逐一盘点,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并虚心求教,亲身实践。天道酬勤,我第一年辅导学生制作的12项作品在江苏省青少年科创大赛中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次年,妻子怀孕,我灵机一动,发明了“电振式音乐胎教保健带”,获全国教育工作者科教创新作品比赛二等奖。这些成功的经历让我对科创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指导学生的经验也不断丰富。
在担任物理和科技辅导教师期间,我白天上课,中午辅导,晚上钻研,加班成了常态,任务紧急时,通宵达旦也不可避免。不过,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一次从南京到启东的客车上,我晕倒了,被驾驶员送到医院抢救。我当时已完全失去知觉,经抢救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挂水。医生说我身体没有大碍,只是疲劳过度,需要好好休息。可我哪能休息呢,顾不上医生劝阻,我一把拔掉针头,迅速起身赶往学校,心里想着还有好多学生等着我上课呢。2000年,我的身体实在熬不住了,无法再兼顾物理教学和科技辅导工作。向学校提出不再兼职的申请后,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我满怀对物理教学的不舍,成为一名专职科创教师。从此,我专心扛起了学校科创特色教育的大旗,以发明创造为重点潜心开展科创教育研究与实践。数年间,我辅导学生制作科创作品超过2万件,获国际、全国和省级奖50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400多项,2名学生获评“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10名学生获评“中国当代发明家”,大批学生成为“小发明家”“创新标兵”“创业能手”。
与时俱进,志在“成物”
《礼记·中庸》言:“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简而言之,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自身有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从而与周围人一起创造新事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中,“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首先“成己”,而后“成人”,最后进入“成物”阶段。
2006年,任教10年之际,我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南通市骨干教师,可在参加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选拔中,未能进入第一梯队,这让我心里五味杂陈。我仔细反思发现,相较“名师”,自己在专业成长方面差距甚大。虽然我在科创教育方面积累了些许经验,但主要集中在技法层面,对科创教育规律还缺乏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也很薄弱,教学主张还没有进行提炼。有幸的是,2007年我参加江苏省“名师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聆听了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报告,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重新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责任和追求。我当即下决心要从技术型教师向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转变。于是,我重新对自己作为科创教师的角色进行思考和定位,努力学会取舍,专注研究方向,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己。2008年,我考取了浙江大学与南通大学联办的教育硕士班,师从褚献华教授和王灿明教授。在导师指导下,我边从教边攻读,竭力挤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学习、教学反思和论文写作。三年寒窗苦读,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回思考徘徊、多少轮推倒重来,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硕士学位,也让我在追寻“名师”的过程中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2015年,我来到江苏省启东中学任教。在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我逐渐理解了“教育与理想”“阅读与写作”等关系,形成了追求严谨的学术作风,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明晰了“科创育人”的教学主张,坚定了“创新创优,成人成物”的理想信念。
心中有目标,行动有力量。为成就“名师”,我开始以思考者、研究者的姿态行走在科创育人和专业成长之路上。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学生创新发展,我通过“普及+提高”的科创育人方式,践行STEM理念,融合多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名教师最难的是从优秀走向卓越”,仔细想来,这句话真有道理。名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信念和情怀,也需要规划和坚持。我会继续“成人”“成物”,“为别人铺就红地毯”,编织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继续用执着和坚韧诠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赤诚与无比热爱。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中学奥赛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