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交出教育强国新答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交汇点,扬州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顶天立地”交出教育强国新答卷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王一凡

金秋时节,在扬州大学与睢宁县共建的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示范基地中,豆荚摇曳如铃,玉米金黄饱满,丰收在望。

2022年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带领农艺团队,联合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的农机团队,以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的问题与需求为导向,与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共同组织技术攻关,探索出了一套新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成功解决了九道工序一次性作业在大豆玉米复合套种上的应用难题。

长期以来,扬州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有组织科研,以高质量创新成果服务“国之大者”,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扬大力量”。

打响科技创新持久“攻坚战”

近日,一篇发表于《细胞通讯》的研究论文,首次向世界揭示了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的微进化特征及演化机制,为从源头控制住沙门菌疫情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这项成果出自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教授团队。

近年来,焦新安带领团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潜心钻研动物重要疫病的传播机制和疫源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创建的从农场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的食源性病原菌防控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同一个健康”筑起“铜墙铁壁”。

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交汇点,扬州大学自觉承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防治动物重大疫病、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护航“南水北调”工程等方面,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打响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攻坚战。

如何才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扬大校长丁建宁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找到了答案。近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围绕地面和空间太阳能电站,针对产业链解决光伏材料、电池工艺装备、组件系统应用难题开展了系列科技攻关,在光伏多晶硅材料冷氢化制造、高效低成本电池等多领域取得重大原理创新,突破了重大技术瓶颈,“碳”寻出了一条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径。

南水北调是“国之重器”。早在本世纪初,扬大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便已投入到相关项目研发中,在泵站装置等科技领域不断精耕细作。近期,由该院教授牵头组建的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一期工程中依赖进口、运行率低、偏离高效区运行等“硬骨头”问题,为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泵站建设提供了更优的配套设施方案。

作为国内较早研究大运河文化、参与大运河申遗、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扬大深化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行动不断提速: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项目落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传播国际论坛,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数据库”建设项目……为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持续贡献着智慧与担当。

创新创造步履不停,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十三五”期间,扬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5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交出了优秀答卷。

播撒服务国计民生“振兴果”

稻浪翻滚接云天,又是一年丰收时。11月7日,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晨兴村的张洪程院士基地(二期)的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攻关方里,一场现场测产验收活动正在紧张进行。

“品种为‘南粳46’,亩产为781.81千克!”随着工作人员报出丰收数据,一直站立在田埂上等待的团队成员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2019年起,在张洪程的带领下,该校组建了育种、栽培、农机、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团队,联合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种植。通过组织“攻关试验—集成示范—协同推广”一体化运作,团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将“无人种植化”新理念、新技术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实惠”。

如何才能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前沿科技更“接地气”,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丁建宁认为,只有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发力,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才能跨越鸿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久前,在如东县方凌垦区盐碱地上,以“产研融合”结出“振兴之果”的故事悄然上演。“多亏了技术专家们,水稻亩产由600多斤提升到1000多斤,一亩地就能增收740元……”望着稻花飘香的高产田,如东县裕隆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志荣笑得合不拢嘴。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贫瘠的“不毛之地”,土壤盐分一度达到15‰。4年前,扬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沧海桑田”科技服务团队入驻后,一头扎进试验田中“问诊把脉”,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

昔日盐碱滩,变身聚宝盆。目前,该团队已探索并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滨海盐碱地降盐提肥技术,成功将土壤盐分降低至1.5‰,并成功复制推广到全国10万余亩的盐碱地改良工程中,累计为相关企业增收700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厚植沃土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开花结果”、落地生“金”。近年来,扬州大学不断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建有校企联盟95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交出人才培养亮眼“成绩单”

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焦新安认为,要回答好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是关键。

“我们的项目将全力打造‘贵州故事’融媒体传播矩阵,传播中国声音,赓续奋斗精神!”在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扬大新闻与传媒学院本科生宋熹瑞富有激情地介绍道。

在这个重量级比赛中,扬州大学获得了3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的好成绩,连续8次捧回“优胜杯”。

“学校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广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等,全面激发学生创新动能,不断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丁建宁介绍说,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在全国率先实现创新创业领域国家级荣誉“大满贯”,锻造出一支在“实战”舞台上敢闯会创、表现出色的青年生力军。

在学校的育人图谱中,创新人才培养既要勇于科创“顶天”,更要坚持实践“立地”。

“咱们的农产品销量一直上不去,可以抓住电商平台新风口,深化打造咱们村的农产品品牌。”在今年玉米收获的季节,扬大商学院首届“张家港班”大四学生张卞豪主动化身电商“达人”,奔走于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帮助当地群众以互联网拓宽销量,共同“蹚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我们在培养方案中除了规划常规的专业理论课程,还设置了多形式、多类别的实习实践环节。”该院院长李志斌告诉记者,为了让这群具备金融专业背景的“准村官”们更接地气,学院还聘请当地农技专家、基层干部担任“专业班主任”,将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

涓流成海,众木成林。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扬州大学携手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等地方政府持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贯通校地实习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宽博知识、宽精技能、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创新型“新农人”。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备丰富多元、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改革交叉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是我们教育探索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焦新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