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明师,向未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明师,向未来

■甘肃省西和县北川初级中学 赵文

图为本文作者

何其有幸,不惑之年遇见明师。不管是授课的明师还是同行的明师,他们给我灵魂深处的触动都让我获益匪浅。接到明师班的录取通知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这个承载着朱永新老师十载梦想的班级将会带给我们什么?带我们走向哪里?我又该怎么做?

遇见幸福

开班仪式上,香港大学教授程介明指出,“世界在变,变得很快、很深,教师也要变”。我们的学习指向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培训中,我调动所有感官,寻找看到的幸福和感动,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每一个值得记录的瞬间。“视界”看到的是幸福,比如怡人的学习氛围、人大附中和北京中学的名校风姿。“润心”体悟的是幸福,比如新教育人基于田野实践的行动与建设、同行者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退休之年仍在为中国教育贡献力量的尊者。“品位”不俗的是幸福,比如升华为行动的激扬文字、指向卓越的自我定位。“悦听”越美的幸福在蔓延,比如毫无保留的分享、新教育彼岸的明师行动、未来3年的幸福跋涉……每天都能遇见的小确幸,让感动时刻萦绕在身边。

我沉浸在憧憬未来教育的夜色中,耳边回荡着朱永新老师的那句话:通过明师班去探索一种教师成长的新模式,造就未来之师、明日之师、智慧之师、明亮之师。朱老师让我们以最好的状态去参与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大我”的心态去扎根学校、扎根课堂,影响更多人。

我们的朋友圈、学习群展示着学友们的体悟,大家快乐、幸福地传递友情。导师李庆明在“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哲学解读中讲道,此时此刻,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勾勒心中“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画像。

文东茅教授《明幸福之道,成幸福之师》的主题分享让我陷入了对“幸福”的自我拷问之中:“教育如何才能促进每个人长久的幸福?我的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叫“孔颜乐处”,旨在诠释我对幸福教育生活的理解。这次文先生予我以新解,从“乐在心安、修己安人”和对王阳明《传习录》的阐释中,明确“心安才是幸福”,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多来自自我实现。

遇见幸福,生活中每时每刻的小确幸都会引导我们发现幸福,体悟生活的美。就是这一点一滴的小确幸,拼出一幅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美好画卷,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拥抱苦难

“我和大家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家看得见我,我看不见大家。”明师班的第二讲,我们迎来了师者中的励志传奇人物——杨佳。

先生是个把苦难“嚼”着吃的人。她本身就是一部我们读不完的大书:19岁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4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讲师。然而天妒英才,29岁那年,先生不幸失明。可她没有放弃,毅然选择在“而立之年”重生,学习盲文,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不仅重返讲台教授博士生,组织科研项目,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成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先生讲起苦难,似是那般平常,面对苦难又是那般从容。先生讲她的治学精神,讲一个教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介绍同行的弟子,他们是送火箭上天的人;了解明师班,了解我们,了解目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先生口中的“先生”,先生给同行的弟子留出的舞台,构成一堂关于未来教育的美好画卷,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好教育的代名词。

赴北京前,我看到课程安排里有作家梁晓声的授课。于是,我以文学朝圣者的姿态,把《人世间》放进了行李箱,期盼这节“文学与教育”课能让我了解这个才华横溢的老者。

梁先生今年已经74岁了,为了这堂课,中午没有休息,准时到达学院。这或许就是大家风范,无论多大年纪,他都能把“人”字写成大写的模样。那天中午,我也没有休息,悄悄在教室等待梁老师的到来。在休息室,先生没有丝毫推辞,我如愿以偿得到了签名与合影,这该是多么幸福的遇见。

那节课,先生站在一个长者的角度,讲到好的作家,应该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蝴蝶,为人世间酿蜜;一个是猛士,把世间的不公平变成匕首和投枪。李师东曾评价《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人世间》堪称一部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这评价,当与这个拥抱苦难的作家同行。

致敬传奇

初见周建华,觉得他符合我对“人大附中系列学校”校长的所有想象:博士、人大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专家库专家、硕士生导师……他从江苏建湖的一所乡镇中学起步,30岁评上副高,36岁评上特级教师,一直做到北京最好的学校校长,认为“课比天大”,年逾60仍在办一所理想中的未来学校。他当是教师中的传奇。

他紧随刘彭芝校长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的好学校、好课堂,仅用4年时间建构了一所我理解中的未来学校,建设了我们只能仰望的学科功能教室,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自航、领航、起航三航课程体系”。周校长在讲座中深情地指出,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注重陪伴,初中阶段注重尊重,高中阶段做到放手。点点滴滴仍在耳边回响,校长当如周建华,一路跋涉,绝不停下做好教育的步伐。

思考明师

培训最后一天,我们按照培训工作组的要求,围绕“我带着什么问题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怎么做”组织了一场深度交流会,结合自己未来3年的愿景与使命,开展关于未来“明师”的畅想。

明师的注解有许多种,邓传淮、何怀宏、张卓玉、吴国盛……他们是明师,他们的脑海中有着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系统架构,有着对当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本质解读。邓传淮司长的近一个小时讲解,让我看到了他们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的努力。“一个校长,静字最难,我们能做的就是‘闹中取静’,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那不可改变的,改变那不可接受的。”何怀宏教授的讲座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平民道德存在的意义。张卓玉教授的《新课标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从能力和态度两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教师的六种新素养。他指出教学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依据新的教学结构重组各种教学要素。吴国盛教授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科学与科技。

与优秀者同行,人生必然不同凡响。黄华斌、董艳、刘芳芳、万众等38名学友,他们都是“明师”,学识渊博,表达流畅,执行高效……人生路漫漫,我相信这些同行之人,也会成为我最大的航向标。

用毕生践行为人师者当做真教育的诺言。卢志文、邱华国、李镇西、袁卫星、许新海、林忠玲、陈国安、陈东强、李庆明、陶新华……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艰苦的“爬坡史”。

海德格尔说:前行不息,无须迟疑和退避,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朝暾渐朗,攀上群山之巅……不求所有的日子都充实,都泛着光,只愿每天能承载教育的温暖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