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的原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回归教育的原点

——读《夏山学校》有感

■俞永军

《夏山学校》

[英]A.S.尼尔 著

王克难 译

新星出版社

今年暑期,我调入南京江北新区七里河中学。见面会上,芮火才校长隆重推荐《夏山学校》。芮校长坦言他的治校理念就是让学校适应学生,他说这一理念最早源于《夏山学校》,正是这一本书奠定了他一生的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引领他攀上一座又一座教育高峰。

《夏山学校》作者A.S.尼尔是一名英国人,也是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夏山学校的创始人。他不仅开拓了现代民主学校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思想,更是唱响了一句标新立异的教学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一百多年以来,夏山学校在A.S.尼尔校长的理念主导之下,始终坚持培养自由与幸福的人。如今,这所学校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让一批批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自由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与向上的愿望,都渴望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有所成就。“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有人说我们勇敢,其实这并不需要勇气,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40年来,这一信念从未动摇,而且更加坚定不移。”A.S.尼尔校长的这段话瞬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临近考试,各科老师都在紧锣密鼓地指导学生复习,我能感受到那股紧张的气氛。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各不相同,作为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应牢记王晓声老师的一段话:“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与爱游戏的天性,都期盼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高尔基曾言:“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原因很简单,孩子在玩和游戏中,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注意状态都比平常要好得多。只有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孩子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才容易得到激发。反之,如果不加以重视,不引导孩子去玩、去做游戏,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性和学习欲望。如A.S.尼尔校长在《游戏至上》一文中所写:“因为担心孩子的前途,成年人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当然在不许游戏的背后,还有隐约的道德观念在作祟,暗示做小孩子不怎么好,也在警告年轻人:‘不要做小孩。’”

我一直承担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常常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类活动,尤其是课堂小游戏。语文学习颇为枯燥,倘若一味地让他们背诵抄写,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在教“演讲”单元时,特意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开火车般为行将毕业的初三学长学姐们送祝福,必须使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学生们兴致高涨,纷纷搜肠刮肚道出心声。其中一个叫孙想的孩子别出新意,她身着礼服,用手机拍下短视频:“亲爱的学长学姐们,你们好!愿你们用汗水播撒希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愿你们用成绩照亮夏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愿你们用才情书写人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加油!”看完这段视频,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孩子的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与自主的需求,都必须在尊重中受教,在规矩中完满。芮校长要求全体师生严格遵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校训,立志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独立人格、坚韧意志、理性精神”的七里河人,努力营造“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氛围。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学习、自主管理,都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自身能力。不过自由必须建立在规矩与法度之上。“从心所欲”没有错,然“不逾矩”是前提和保障。

A.S.尼尔校长一再强调:“自由不包括宠溺孩子在内。”当下教育,谈“罚”色变,于是行为上的赏识、言语上的激励,成为不少老师教育的全部。老师越来越迁就学生,越来越宠溺学生。不少学生渐渐刚愎自用,目空一切。

孩子为什么会被老师和家长如此宠溺?A.S.尼尔一针见血:“被宠坏的孩子常表现出家长想从头再活一次的愿望——我的生活没有意义,因为那么多人都压迫我,但是我的儿子将要得到所有我没有得到的成功机会。”看似说家长,实则也包括不少老师。李镇西老师曾说:“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脆弱的教育,乃至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手段,而非终极目标;惩罚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千万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芮校长反复强调:思考任何问题一定要回到它的原点。学校到底怎样管理才能彰显成效?一句话,回到教育的原点,即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得适应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