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镇”兴路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镇江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内涵质量,注重特色发展,交上卓有成效的教育现代化答卷——

走在教育“镇”兴路上

■本报记者 阿妮尔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乡镇教育现代化;21世纪初到“十三五”期间,与苏锡常宁同步开启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教育改革;“十四五”以来,聚焦高质量发展,跨入全方位教育现代化……一步一个脚印,按照“对标苏南、总体领先”思路,镇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稳扎稳打,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水平从“十二五”时期全省第六上升到“十三五”期间全省第二,交上教育强国建设江苏实践的“镇江答卷”。

聚资源——

“改善条件”走向“优化配置”

“现在,镇江教育进入了发展环境最好、质量提升最快、群众受益最多的最佳历史机遇期。”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科文说。

回望30年历程,镇江教育的重点任务从“改善办学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得益于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持续增长。

镇江市财政局副局长孙明祥列出一组数据:全市累计投入约6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53所,“‘十二五’以来,我们积极推动学校建设,集中大量资金给孩子们建设安全美丽的校园。”

2017年,镇江市教育局会同镇江市规划局等部门着手进行市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的修编工作,并于次年颁布《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8-2035)》,并据此制订和实施“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布局调整方案,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布局配置。市财政投入近10亿元,新增教育用地约150亩,新建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建成省镇江中学附属初中、市特教中心新校区等一批新学校,改扩建市江南学校、市第三中学等。

这是镇江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缩影。“十二五”到“十三五”,镇江教育经费总投入从307.78亿元增长到440.31亿元,增幅达43%。“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孙明祥说,镇江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政策,建立生均财政拨款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高各类学校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标准,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待遇。

与此同时,有限的编制资源不断向教育倾斜。“全市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9万名左右,占事业编制总量约三分之一。”镇江市委编办副主任汪涌介绍说,目前,镇江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超出国家标准2400多名。

在此基础上,镇江还格外注重区域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考虑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生源数快速增长等带来的学校编制需求,创新开展教师编制市域统筹,分4次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调剂事业编制180名,专门用于保障中小学教学需求。

“建设教师队伍,不光要保证编制,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结构、人员结构、自然减员等因素。”汪涌说,近几年,全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力补充“音体美”、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同时,更加重视乡村教育发展,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2019年以来,定向培养乡村教师600余名。

提质量——

“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午休时间一过,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立刻热闹起来。小菜地里,两个孩子拿着尺子认真比量长势极好的莴苣,观察自然的同时初探“度量衡”;生态园中,草坪上尽是跑跑跳跳的伙伴,大家一起笑着吹出一串串泡泡;建构区内,孩子们用上新配备的大型积木,认真搭建自己的专属小房子……在教师和保育员的陪伴下,孩子们一边享受惬意的下午,一边在游戏中探索世界,试着解决问题。

这是一所距离城区32公里的乡镇幼儿园,园长杨华俊在这里工作了25年,在不懈探索乡村幼儿在园生活状态的过程中,她也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刚工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教育就是把教材里的知识教完。现在我们相信,一日生活皆课程。”杨华俊说,幼儿园曾采用小学化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孩子听讲。而现在,孩子的每项活动都渗透着教育意图,自然、社会都是“活教材”。

作为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发展实验区,镇江学前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堪称“样本”。同样,该市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时代潮流中推进改革,磨砺沉淀出更好的样貌。

学校多、学生多、区位发展不平衡,教育如何做到优质均衡?镇江教育体量最大的县级市丹阳给出了答案。该市政府出台《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教育行政部门放手推进“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改革项目。“目前,1000余名骨干教师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城区优质品牌学校领衔组建覆盖所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12个教育集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池春水’真的活了。”说起近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丹阳市教育局局长丁叶俊如数家珍。

不止丹阳。在镇江,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正全面推进,城镇优秀教师和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流动比例从16%上升到19%。

不止义务教育。在职业院校,镇江持续加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联合培育力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面对特殊学习需要学生,镇江创新开设特职融合高中班,为更多孩子插上走向未来的“翅膀”……

“目前,我市各项重要监测指标占比均居全省前列,省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连续4年全省第四、高质量考核教育类指标全省第一、群众教育满意度全省第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全省第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成率已达100%。”黄科文说。

明特色——

“多元定制”创设“育人品牌”

“放学后,我们可以到食堂学做水果拼盘、包饺子,还可以参加羽毛球、击剑、武术等运动项目。”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食堂,五年级学生唐梓墨一边拿着水果装盘造型,一边和记者聊起参加课后服务的多样体验。

“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全面升级,让孩子们有更多学习选择。”中山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陶静介绍道。学校建构了常规课程、特色课程、兴趣课程三大课后服务课程群,涵盖学科实践、科学探索、科技制作、人文艺术、动感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创意生活等类别共114个主题课程,并整合学校周边场馆资源,打开校内校外学习的衔接通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差异化发展。

早在2011年,镇江京口区就在小学阶段成立6个教育共同体。2019年,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和红旗小学等三大教育集团的组建让京口在小学阶段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在集团中心校带动下,区内各校呈现“一校一品、一校多特”发展态势,办学路径、课程设置风格凸显。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阳光创客”、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的“生命教育”、镇江市桃花坞小学的“墨趣文化”等逐渐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创品牌,因地制宜是重点。镇江是农业强市,不少教育设计围绕农业农事展开。在以下蜀镇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乡村幼儿园中,“回归自然”成为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乡村园用地相对宽敞,孩子们得以在自然中解放天性,自由成长。

“全员导师制”是镇江教育发展的另一张名片。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该市所有中小学所有年级全面推行“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全员导师制。该市教育局统筹部署,各校强化制度建设,促进班级管理和导师工作协调推进,记录导师工作过程和实效,并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省‘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教育先行示范高地建设目标,当前,镇江教育现代化还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民生上抓教育、规律上办教育,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大镇江力量。”黄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