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徐州工程学院 华佳淳

诗意的语文教学,旨在营造一种意境、韵味十足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典雅的教学语言对话中,引导学生善于从文本、生活中感知并发现人类至纯的真善美。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对优秀文化及其文本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进行深刻解读和讨论,从而引发情感的绽放、流动以及激荡,这也是语文为德言同构而教的价值取向。

给学生“诗心”,引导其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李镇西老师在解读高万祥《语文的诗意》一书时曾说:教育的“美”就是教育的“诗意”,当语文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语文视野是面向生活的、语文使命是指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诗的境界,教育便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诗意语文提倡“教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应兼顾学生的灵性召唤和内在体验,给学生一颗“诗心”,即真善美之心,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由“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

助教师塑“诗魂”,成为学生精神导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教材哲学层面缺乏足够的审视,在课堂上缺乏完善的价值导向,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以“考试做题”为法宝,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笔者以为,作为语文教师,心头应怀着掐不灭的、视传递真善美为使命的理想之光,而诗意语文可让这“星星之火”燎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塑“诗魂”,同时进一步锤炼语文教师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气质,促进教师冲破功利主义束缚,反思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从而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与新课改同行,让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部分教师唯分数、功利化的教学方式让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文字之趣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应试之学。鉴此,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让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让课堂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这就是“诗意语文”在课改中呈现出的最大价值。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课程改革,使其日趋完善、不断成熟。

以“诗歌”激趣,锤炼语言提升素养。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诗歌教学为重要依托的诗意语文,可以让师生通过学习潜心践履诗歌创作或言语锤炼,从而成为具有诗意情怀的人,成为传承中华文明、推广诗意语言、传播真善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