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成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让花成花

——读《教育的减法》

■王雅霏

《教育的减法》

朱永新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少儿攀岩”“少儿编程”“少儿演讲”……学科补课减少了,另一些课程却越发红火。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读到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减法》,我豁然开朗。《教育的减法》提出的观点是:想要实现教育的转型,先要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通过教育让孩子学会什么。

首先,朱永新认为,教育者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应该远远高于对分数的追求。这一点,莫要说被升学压力折磨的孩子,即使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呢?“小镇做题家”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反映了人们迫切地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可随之而来的亚健康、焦虑抑郁等现象,也让人深思。

得不到高分,生命是否就没有意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生命的意义可以是和家人准备晚餐的其乐融融,可以是捧起一本书籍时的怡然自得,也可以是亲近自然的山林之乐。作家三毛曾说:“我反复思索过许多次,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其次,朱永新认为,教育者应当拓宽定义幸福的维度。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道生命的途径。”幸福的定义不是单一的。

大多数人并不是天赋异禀,能坦然接受自己普通平凡的人不多,能坦然接受孩子普通平凡的人,就更少了。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引着我们去追逐,家长又把对人生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禁锢住成长中原本应该拥有的无限可能。除了杰出的才能之外,自信乐观、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这些美好的人格品质,更应当被看到、被欣赏,这些才是一个人实现内心安宁幸福的保障。

最后,朱永新认为:教育者应当学习“精要主义”,教最核心、精髓的内容框架,把探索的时间、空间都留给学生。

教师总想多教一点,帮学生把各个学科的“技能树”都点亮。减少焦虑压力,减少批评干涉,我们应该敞开心胸,接纳孩子的不同和缺点,允许孩子活得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每年毕业季,看到有的学生撕掉辅导书和试卷,我总会感慨:以后的人生,学生们还愿意再和书籍同行吗?让孩子主动思考、判断和选择,去学习一直渴望探索的学问,做让自己愉悦充实的工作,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真正的光彩。朱永新说,教育不能“买椟还珠”,文凭只是华美的盒子,学习能力才是能照亮人生的明珠。

教育,应该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帮助生命听到内心的召唤,让心灵的亮光牵引着生命不断成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