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生为主,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泰州市野徐小学 方小燕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的重要变革方向,同时也是评价课堂的标准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对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十分有益。

“以教为主”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以教为主”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执着于追求正确答案而不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缺乏主动性,产生依赖性,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往往强调正确答案和解题技巧,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第二,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教育内容。数学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与日常生活脱节。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是一个抽象、无关紧要或者难以理解的学科,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站在课中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实现“以教为主”向“以生为主”转变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执教《认识周长》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环节,巧妙引导学生了解“周长”概念,并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如树叶、五角星和三角形等,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解决周长测量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和对学生的过度干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来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

引入探究性学习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笔者利用拟人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个情境中,小鸟妮妮和鸟妈妈一起品尝苹果,小鸟妮妮吃了整个苹果的1/3,它的妈妈吃了1/4,问它们一共吃了多少苹果?提出问题后,小组成员思考讨论对分数加法的理解并为其“下定义”,然后分享给其他组员。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通过情境设问,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分数加减的兴趣。这种情境化的引入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投入度。笔者在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探究、分享观点,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创设问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在《垂直与平行》一课上,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和关系。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通过展示一幅幅城市道路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城市里有很多平行线和垂直线?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如何确定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请尝试给出答案。”其次,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并记录他们所发现的平行线和垂直线。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讨论和推理如何确定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并提出自己的解释。最后,笔者与每个小组交流,了解他们的进展和困惑,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利用几何性质和关系来判断平行线与垂直线。

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苏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对分数初步认知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让他们从传统记忆式学习转向自主建构式学习,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第一,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个相关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回顾前期学习过的分数相关知识。通过观看视频,学生的零碎记忆得到了唤醒,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引入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分数初步的认识理解并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分数相关的例子和问题。例如,引入购物、做菜等场景中的分数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笔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在线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

总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必须让学生“站在课中央”。笔者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合作学习,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大激发了其对数学深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