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几重境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论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几重境界

■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 眭金祥

在教读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们从作家作品、创作风格、时代背景、意象、情感、手法技巧等入手,带领学生详细赏读,诗歌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但不免让人遗憾的是,诗歌鉴赏教学仍有浓厚的应试味,距离利用课堂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还有一段差距。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诗歌教学应达到以下几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

感受语言美,增进美感体验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清代诗论家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一文中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强调了诗词的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清代诗论家袁枚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讲的就是诗歌语言必须是经过雕琢的。凡此种种,都表明诗歌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教材所录更是优中选优,篇篇堪称经典。细细品读与感受,光语言一项,就有无尽的美感体验。如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被元杂剧大家王实甫引用进《西厢记》一例,令学生印象深刻,这也足以体现词作的语言价值。教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积累这些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经典诗词的语言美,学习古人言语实践经验,逐步掌握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第二重境界——

感受形象情感美,培育审美品位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内心,都应该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寓志于形象之中。

拿北宋前期的词作来说,彼时,世人评价其是“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内容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往往借助一些艺术形象来达志传情。到了北宋中后期,推动词创作发展的苏轼词,其形象塑造就变得积极昂扬、豁达乐观。以其为代表的词作具有一种豪放美、现实美和个性美。而蕴涵在这些词作中的强烈情感,有的是浓烈的思乡情,有的是深沉的爱国情……它们或柔或刚,却都是崇高伟大的人间真情。

教读时,我们设计了“内容、风格有何不同”“试着改诗题”,或是直接问“主体形象是什么”等问题,带着学生感受、体验每一首词的形象美、情感美,从而获得对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的第二重鉴赏境界,能够培育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品位,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笔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北宋前期词和苏轼词串联起来,形成“群文”,从整体上欣赏北宋词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的发展变化,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到苏轼推动北宋词发展的层面,为诗歌鉴赏进入第三重境界打基础、作准备。

第三重境界——

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我们以现行教材为依托,延伸挖掘,选取了北宋前期词与苏轼词进行“群文”阅读,重要指向就是增强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非停留在诗歌鉴赏的“半山腰”。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能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北宋前期,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内容表现稍显狭隘和单调。然而李煜等人在词中纳入了“宇宙人生”“家国情怀”等美学情愫;苏轼等人在词中贯入了“社会民生”“人间百态”等审美元素,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自我主体形象。这些做法破除了北宋词表现生活的壁垒,拓展了表现生活的题材范围,提升了北宋词的立意高度和艺术境界,也提升了词中作者的自我主体形象。

教读苏轼词时,我们注意到了这些文学现象,并设计出了几个主干问题,将学生的鉴赏眼光导引到苏轼对词发展的推动作用上。学生的思维实现了逐层深入,学生的审美也实现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发现进入到体验与评价层面。毋庸置疑,引导学生能够在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文学现象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发现,这种鉴赏是很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不断增强其文学鉴赏思维深刻性和独创性的。如此,方能算作指向深度思维的诗歌鉴赏,方能视为诗歌鉴赏的第三重境界——深度阅读。

当然,在此基础上,若还能进入诗歌鉴赏的第四重境界——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输出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即进行“美的表达与创造”,当属更高一级鉴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