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本草”:融合课程群的整体建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触摸“本草”:融合课程群的整体建构

——浅析常州市白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常州市白云小学 李薇薇 张敏娟

近年来,常州市白云小学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基于中草药种植的主题劳动教育,成效显著,被评为常州市钟楼区劳动教育示范校。下面,笔者从4个角度浅析我校如何立足本草课程群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探索:

搭建本草课程群新模块

百草课程。识本草: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中草药典籍、故事资源,这些典籍和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感受中草药背后丰润文化的重要媒介。寻本草:给中年级学生创设一个可自由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开展寻找百草活动。绘本草:高年级学生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感受古人在中草药研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尝试借助典籍,绘制《本草经》。

田园课程。观本草:低年级学生通过中草药知识讲座、视频识别常见中草药,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种本草:学校引进多种中草药植物,在“药理园”和“本草班”进行种植,让中年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药圃无凡草”。所有中草药苗由师生共同管理并记录养护日记。研本草:中高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运用综合性学科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基于“如何为生活中的本草设计名片”开展项目式学习,涉及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中草药临摹手绘等艺术技能,编辑文字、查阅资料后再进行创作实践,并展示中草药名片,完成自评与互评。

养生课程。尝本草:低年级学生通过阅读绘本、网上查阅资料、请教长辈等方式,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药膳,在家人的陪伴下学习烹饪。制本草:中年级学生学习制本草课程,和同学、家人互相配合,一起选材、研磨、装袋、缝制香囊。创本草:高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跟中医专家学习五禽戏;美术课上学习本草古法印染……

资源场域:

拓展本草课程群新时空

成立“云梦”本草馆。学校建设 “云梦”本草馆,围绕本草与生命、本草与生活、本草与生态主题布置场景,陈列本草标本,播放本草音像,展示本草创意作品,体验“中华本草,回归生活”这一主题。

开发“云梦”百草园。学校开发两大本草园:“有机生活种养学堂”“中草药培育学堂”,聘请专业团队来校指导,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聘请有农耕经验的教师、家长、学校工勤人员担任养护辅导员。学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比较、绘图、记录。

开辟“云梦”药理园。全面打造药食植物种植区域——“云梦药理园”“草本种植园”“有机生态园”,给学生创造一个种植、观察与发现、付出与收获的自由空间。开设一系列种植课程,让学生在种植、采摘、养护药食作物的过程中,强健体魄愉悦身心,提高田间种植技能,同时也让他们在分工、合作、交流、分享中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组建草木养生坊。通过调配身边的药食材料,倡导健康生活的理念,达到养生康体的效果。帮助学生从中掌握基本的中医养生健康理念,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融合推进:

探索本草课程群的实施路径

团队融合,跨界重组。学校组建由校长、副校长牵头,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学科教研组、级部组、班主任参与的项目核心团队,建立由常州中医医院、临溪农场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支持课程群的建设与发展。

学科融合,主题统领。在主题统领下整合资源,在各学科中挖掘与中草药相关的教学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衍生课程,如“本草与诗文”“本草与节气”“本草与艺术”等。

家校融合,协同学习。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中草药实践研究活动,组织社会公益服务,宣传中草药知识。此外,学校设立家庭劳动岗,邀请更多家长走进学校,鼓励家长同孩子一起开展中草药知识学习、种植劳动、文创手作等实践活动,把成果带回班级分享,形成家校社和谐共育的良好氛围。

技术融合,优化资源。在信息化网络资源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中草药种植与制作,药食同源养生与防病的研究过程可视化、研究成果系列化。整合梳理网络资源,自主开发可推广资源,最终建立校本化的“云梦中草药学堂”数字教育资源。

变革评价:

完善本草课程群评价新机制

低年级自制《云梦·本草绘本》。由美术学科教研组领衔,让学生绘制中草药,将成果编制成《云梦·本草绘本》。

中年级绘编《云梦·本草手账》。让学生记录自己观察、学习、种植过程中的发现,记录植物的生长点滴,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数据采集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本草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综合实践教研组将与中草药相关的选题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形成《云梦·本草手账》汇编。

高年级打造“云梦·本草文创”。依托社团活动,组建草木养生工坊,研发制作手工药皂、草药香囊、本草面膜、本草足浴粉、本草标本等以中医药文化为元素的手工制品、文创产品,并进行推广。